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簡稱伯克利。
這座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的大學,在後世那可是赫赫威名,是全球最頂級的大學之一。
其在物理、化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等領域,成果斐然。
雖然它名字中帶有“分校”二字,但那是歷史遺留問題,其本身是獨立的一所大學。
但是現在,學校只在化學領域頗有名氣。
因為現任化學學院院長兼化學系主任路易斯教授,乃是化學熱力學的創始人之一。
他提出了著名的“共價理論”,大名鼎鼎的“路易斯結構式”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真實歷史上,他一共獲得了41次化學諾獎提名。
可惜,就是沒有獲獎。
但這並不影響路易斯在化學界的地位。
他帶的幾個學生,後來也都成為化學界的大佬。
尤里,35歲,博士畢業於伯克利,目前是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副教授。
他因發現“氘”獲得1934年的化學諾獎。
其在曼哈頓計劃中負責用氣體擴散法分離鈾235。(當時美國同時實驗三個方法,因為不知道哪個好)
吉奧克,33歲,本博均畢業於伯克利,目前是學校的研究員。
他因創造了無限接近0k的溫度環境,從而獲得1949年的化學諾獎。
利比,20歲,目前是伯克利本科生。
他因創造了放射性碳14測量年代的方法(被譽為【考古計時鐘】),從而獲得1960年的化學諾獎。
參與曼哈頓計劃,協助尤里分離鈾235。
西博格,16歲,暫未出場,本博均畢業於伯克利。
他因在人造元素領域的卓越工作,和同事麥克米倫一起獲得1951年的化學諾獎。
他領導團隊製造了94/95/96號元素。(93號元素是麥克米倫發現的)
並且他還和同事吉奧索等人一起,製備出97/98/99/100/101/102號元素。
其中97號元素【鉳】,就是用伯克利的名字命名的。
而吉奧索後面又帶領團隊,製造出103/104/105/106號元素。
為了表彰西博格的成就,在吉奧索等人的建議下,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將106號元素命名為【釒喜】。
但那時西博格仍然在世,所以此舉也打破了不能以健在人的姓名為化學元素命名的慣例。
由此可見西博格在元素領域的超然地位。
而吉奧索本人則因為參與發現了12種化學元素,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
二人都參與了曼哈頓計劃。
當然,西博格尤為重要。
他利用氘核轟擊鈾元素,成功獲得94號元素鈽-238。
接著他又製備出鈽-239,且驚訝地發現其和鈾235有同樣的裂變潛力。
這可不得了。
在當時,這些資料立刻就被被美國軍方封存,直到戰爭結束後才解密。
這也是美國能夠用鈽製造【實驗用原子彈】的基礎。(之前解釋過)
所以在曼哈頓計劃中,西博格負責鈽的化學提取和純化工作。
戰爭結束後不久,他就成為了伯克利的校長,接著又成為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主席。
由此可見,未來的伯克利在化學領域是多麼牛逼。
當然,此時的伯克利還沒有那麼輝煌,大佬們都在成長當中。
雖然化學上有路易斯扛把子,但是在物理學領域,那真是毫無存在感。
既沒有什麼頂尖的物理大佬在此坐鎮,該校也沒有發表什麼震撼性的文章。
但是不久前,伯克利卻迎來了一位年輕人。
今年24歲的奧本海默,去年從德國哥廷根大學畢業,並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他的研究方向包括核物理、光譜學、量子場論等等。
他和導師玻恩共同提出了一種描述分子波函式的方法,引起學界重視。
目前越來越多的理論物理學家,正嘗試把量子場論應用在更復雜的物質系統中。
奧本海默也成為物理學界的後起之秀,僅次於海森堡、泡利等絕世天才。
玻恩非常看重這個美國來的年輕人,認為“他和費米同樣優秀”。
他邀請奧本海默就留在德國做研究。
因為奧本海默的父親本身就是德裔猶太人,早年帶領全家移民美國,趕上好時機,透過奮鬥,小有資產。
(奧父去世時,給奧本海默留下了30萬美元的遺產,所以沒錢千萬別學人家學物理。)
然而,奧本海默婉拒了玻恩的邀請,還是選擇回到美國。
在朋友的介紹下,他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直接聘為物理學教授。
以此刻奧本海默的水平,要是放在歐洲,最多隻能夠到副教授的標準。
但是在美國,要求可以放低一點。
而且伯克利的知名度實在太低了,奧本海默這種天才願意加入,對於學校而言是天大的幸事。
不談其本身的學術水平,僅僅奧本海默背後的人脈,也足以讓學校投資了。
伯克利校長斯普羅爾對奧本海默寄予厚望。
他希望對方能像密立根教授提振加州理工那樣,把伯克利打造為全美頂級理工高校。
奧本海默年輕氣盛,肯定想要幹出一番大事業。
他當即就拍著胸脯保證:
“我要讓伯克利物理成為一個專屬名詞。”
於是,他紮根這裡,從事物理學研究,至今已經半年多了。
這半年來,他為學校的物理學領域做了很多貢獻。
首先是個人成就方面。
他在宇宙射線、量子場論、放射性等領域均發表了很不錯的論文。
這些論文雖然算不上最頂尖的論文,但在美國絕對屬於第一梯隊的研究成果了。
學校對此非常滿意。
接著是人才培養方面。
奧本海默親自擔任學校的理論物理學講師,給本科生授課。
他嚴謹細緻的教學風格,很快贏得了學生們的好評。
此外,他還招收研究生。
真實歷史上,發現蘭姆位移,推動量子電動力學發展的1955年物理諾獎得主蘭姆,正是奧本海默的博士生。
當然,此刻的蘭姆才15歲,還沒有出場。
另外,還有被譽為“科學思想家”的玻姆,也是奧本海默的博士。
最後是學科建設方面。
他創立了“奧本海默理論物理學中心”,吸引世界各地的高水平學者。
第一個收到邀請並前來的正是勞倫斯。
奧本海默一眼就看中了勞倫斯的天賦,雖然對方暫時還沒有什麼重要成果,但他堅信自己的眼光不會錯。
勞倫斯來到伯克利的第一句話就是:
“我想建造一臺迴旋加速器。”
核物理領域正在蓬勃發展,而回旋加速器則是最鋒利的劍。
於隱人工合成的43號元素【釒盤】,就是最好的證明。
迴旋加速器的時代已經來臨!
真實歷史上,勞倫斯就是在加入伯克利後才起飛的。
在這裡,他發明了迴旋加速器,首次人工製造43號元素。
學校單獨為他建造了輻射實驗室,直接向校長彙報,這是和奧本海默同等的待遇。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