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協律郎

第254章 社稷有需,並行大事

但在災害過後,卻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再次重新恢復正常的耕織生產,註定會有人家財散盡、宅田荒廢,乃至於成為遊食流人、浮逃在外。如今的張岱能力有限,救不得所有人,只能覆蓋那些已經在織坊接受救濟、彼此淵源頗深的人家,將這些人家的丁男戶主吸納過來,給他們一份沿運河謀生的工作。

而這些人各有妻小家眷,也不是那種一個吃飽、全家不餓的亡命之徒,做事自然更周謹、有分寸,也避免了他們目無法紀、糾眾作亂。

表面上看來,這些人和大運河沿岸州縣那些靠水吃水的腳力勞工並無兩樣。而那些腳力們其實也要各自依附於當地的豪商富戶、組建行社組織,才能接受官府的和僱與私人的僱請。

只不過相較於其他馱幫、船隊組織,這些人要更有組織、綱領和紀律。哪怕是遊走各地的江河運夫,他們實際上仍然是家小俱全的良家子弟,雖無恆產,卻有恆業!當然這是張岱一個整體性的構想,至於眼下整支隊伍除了李道邃贈給的那十幾艘運船之外,便只有南霽雲這幾十人。

所以當下就需要南霽雲在曹州境內挑選合格的船工,然後接受曹州州府的和僱,先把船航行到黃河北岸的魏州境內,將那裡一批賑災物資運回曹州。

宇文融是如今賑災的官方總指揮,眼下他正同時擔任魏州刺史,所以官方用於賑濟的資貨也都是在魏州進行集散。

在南霽雲選募船工的同時,張岱也在對曹州的織坊與桑林進行一個長期的規劃。

他雖然要撇開曹州州府另起爐灶,但也仍然承擔了州府之前所籌建的那個織坊的日常開銷,李道邃便也投桃報李的在其職權範圍內給予了極大的特權,將曹州境內一大片澤塘灘塗都劃給了織坊。

張岱也打算將惠妃的功德碑樹在這新織坊中,李道邃固然不可能長留曹州,但只要這功德碑在,且惠妃沒有恃寵被廢,那這一區域土地就可以從容改造,給織坊的經營增添助力。

因為曹州的配合,所以張岱此行所攜帶的錢貨近乎一半都投入到曹州境內。雖然相較於曹州整體的災情,這幾萬貫錢貨也難以進行整體性的扭轉,但卻也帶來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李道邃雖然不像源復那麼混蛋,但之前基本上也就屬於擺爛的態度,朝廷撥給多少賑濟的物資,他便統統發下去,若仍不足便任由州人離境逃荒。除此之外,他就沒有什麼計略執行了。

眼下張岱在曹州大使錢帛的建織坊、造桑林,自然需要招募大量的民工,這也使得曹州逃人迅速回流,畢竟鄉里如果有活路,誰又願意背井離鄉的去討生活呢?

趁著這股人員的回流,張岱也向李道邃提出建議,讓州府展開一些疏浚造堤、防洪蓄水等一系列工程,不要只是簡單的接受賑濟物資然後便發下了事。

如果州府錢貨仍然不足,可以向境內大族賒貸啊。

情況又不可能總是這樣,只要災情有所緩解,曹州這種中原核心地帶憑其優越的農桑基礎,元氣恢復起來是非常快的,一年豐收便能恢復鄉里秩序,兩年就能基本恢復正常,三年甚至就可以做到薄有積儲。

“若張郎就治曹州就好了!戴公清慎簡約,不耐繁務,若能早從張郎建議,災情不至於如此糜爛困苦!”

劉晏這段時間也一直泡在織坊這裡,他年紀雖然不大,但對數字的核算、人力物貨的排程確有一種近乎天賦一般的敏銳感觸,偶爾或有些異想天開的想法,但只要稍加點撥就能舉一反三。

對於劉晏的這種天賦,張岱也很是喜歡和羨慕。他自己其實並沒有什麼高明的智慧稟賦,對人事凡有所勾劃構想,都是立足於先知之能和現代人面對問題時更加廣闊的思路。

他倒挺想將劉晏帶在身邊,不過這小子實在年紀太小,如今才十歲出頭而已,往返各地舟車勞頓且疫病橫行,其家人也不放心將之交給張岱,於是只能約定來日歸都再相見。

張岱在曹州這裡待了半個多月,等到諸事框架草具然後又留下幾名得力助手,然後才又帶著船隊北向魏州而去。他倒挺想看一看,宇文融親自治理的魏州眼下又是什麼景象。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