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協律郎

第255章 一河之隔,別樣天地

“六郎是進城入宿,還是直去織坊?”張峪將張岱接上岸之後便開口問道。

“還是去織坊吧,隨從人員不少,出入城池也不便利,明早再遞帖向州府拜見便是。”

張岱想了想後便說道,汴州的遭遇也讓他心生防範,不知道宇文融見到他又會是怎樣的態度,所以便打算先處理好此間的事務再去見宇文融。

魏州的織坊位於王莽城附近,地處王莽河故道,土地都已經有些鹽鹼化,而且左近交通也不算便利,所以劃出建立織坊。

這還是崔沔在州時所做的安排,如今想想其人大概從去年那時候就有點不爽自己派人入州滋擾了。

魏州這裡雖然沒給多少優待,但卻收撫了數量最多的婦孺,如今的織坊中足足有將近五千人接受救濟。

畢竟黃河決堤於魏州,而且商貿的繁榮只是讓商品豐富起來,實際上魏州的農桑還是遭到了極為嚴重的破壞,至今仍然沒有恢復多少。

否則百姓們都已經各自返回家庭進行春耕了,田野中也就見不到那麼多營造水利工事的力役了。

“可惜六郎你來得晚了幾天,否則便可以見到咱們伯翁了。伯翁日前受命出任冀州刺史,特意到這織坊中來看了看,對六郎你的規劃很是讚許,並還說若今年河北災情無有好轉,冀州照此行事也是一個善計!”

張峪一邊將張岱引入織坊中,一邊又笑語說道。

張說在朝中雖然失勢,但若謀求外職的話還是能量不小,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便把張光冀州刺史的任命給搞定了,日前途經魏州北去上任。

“伯翁有這樣的任艱心思,若再加妥善準備,是州人之福。可惜我歸期將近,否則倒想隨從入州去看一看。三兄你受事於此,承接上下,伯翁治內如有什麼疾困需求,你也要及時傳告,勿使伯翁獨困於外啊!”

張岱自知今年河北災情同樣不會輕,張光此際前往冀州任職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但越是艱難的情況便越容易做出事蹟來,他也已經打算必要時可以貼補一下冀州州事。

自己搭錢去打工看似有點愚蠢,但救災濟困本就不需要將利弊計算的太清楚,而且他爺爺個大碩鼠貪了也不少,適時適當的散出去一些也是給家人積福,一直積攢在家裡,除了多養幾個廢物敗家子兒也沒啥大用處,還不如散出去收買人心。

盛唐社會總財富還在快速增長著,這本身就是一個統治結構的調整和資源再分配的過程,如果手裡的錢能換成一張票,那無疑是非常划算的。

這種跟隨社會發展壯大自我的機會並不常有,張岱既然遇上了,自然就不會錯過。

時來天地皆助力,安祿山、哥舒翰等到他們的歷史機遇後都能在極短時間內躥升起來,張岱相信他在深諳時代脈搏、經過各種籌備之後,一樣也可以!

織坊中婦孺們同樣夾道相迎,並且連連感謝救濟之恩,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織工面有忐忑的喊話問道:“張府君言妾等夫主北去屯田只是暫時,災情緩解後便可還家團聚,請問公子此事真否?”

魏州的織坊是最符合張岱最初設想的,這些被收攏於此的婦孺們各自家中壯丁都北去幽州附近屯田,足有三千幾口。這些織工們眼下在織坊雖然衣食無憂、生存不成問題,但也擔心各自夫主徙邊之後一去不回。

“你等安心於此做工,來年若各家丁男不歸,我自赴邊為你等引回!”

張岱聞言後便笑語道,這計策出於他,他自然也需要負上一份責任,不能為了一時的名聲便生生拆散幾千個家庭。

他見織坊中除了一眾織工之外,中男、少女數量也有不少,於是便又對堂兄張峪說道:“三兄你日常也問一問那些少年男女,若肯學上一門技能傍身,大可以在織坊中加以培養。

他們或是擔心就此淪為匠家,但即便不學技藝,怕也無田可授,恐或淪為遊食,屆時再想謀事自救,悔之晚矣!”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