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協律郎

第241章 鄭州州學

將近天黑時分,張岱回到州城,又往州府別館去見諸同年。

他今天出城去巡視織坊,其他同年們也沒有閒著,有的在城中走訪時流,有的出城去採察民風,有的則去打聽災情,也是各有各的收穫。張岱來到這裡的時候,他們也在別館中交流所得。

待見張岱走進別館廳堂中,眾人對望一眼後便紛紛站起身來,向著他深揖一禮。

“諸位這是何意?莫非今日才驟然成人、知曉需要歷經我這同榜榜首?”

張岱見狀後不免一愣,旋即便又笑語說道。

眾人中王昌齡先嘆息道:“不問不知,昨夜州人禮迎,只道群徒趨炎附勢。今日城中訪問,才知六郎業已於此多造德業啊!滎澤南岸的織坊,去歲以來日作巨費、活人萬千,州人俱贊此功德之業啊!”

“哪有那麼誇張,織坊如今所納不足三千人而已,且各自勤於織造,所食俱她們各自所勞。我所做的只是供給一處場地,讓她們有處做工自活罷了。”

張岱倒不知市井間對此已經有了如此誇張的描述,不過他也並未因此而居功,而是又說道:“你等諸位也都知,這樁事業乃是惠妃使錢造成。

惠妃雖然久處宮禁,但卻也深感民之疾苦,行前又著員送來脂粉錢鉅萬,要我繼續沿途佈施、救濟災民。尤其是那些本就謀生艱難的婦孺,更要妥善濟助。”

“事雖有知,但之前終究沒有耳聞目睹。如今入州聽時人議論,才深有感觸。”

常建接過話來嘆息道:“誠如六郎所言,惠妃有此仁慈之念,未以宸居為深,願意俯察民生疾困,恩若甘霖,普濟世人,誠然可頌!日前行於都中,或聞有時流援引故事而加中傷,實在是有些刻薄欠妥了。”

他這話一出口,氣氛頓時變得有些尷尬,無非是由武惠妃聯想到武太后故事,這就讓人不太好接話了。

張岱聞言後也不免暗歎常建這位同年有些天真直率,沒有什麼城府。這樣的人做朋友或許一流,混官場的話怕是混不太開。

他也知讓眾人一時間接受這個設定還是有些勉強,況且就連他自己也不能說就繫結在了他大姨這艘船上,就算要組織個壽王黨也得循序漸進。

為了消除有些尷尬的氣氛,他便又講起明天去州學遊玩交際的事情,眾人對此也都頗感興趣,便又都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

作為如今鄭州州學的主管領導,張均一大早便在官邸中宴請眾人,並對他們笑語道:“你等雖然春榜及第、功名已成,但也不要小覷了諸州官學。尤其鄭州這裡名族林立,崇尚儒風教化,雖較於國學亦未見絀啊!”

張岱瞧著他老子一副賣花贊花香的官腔做派,心內也不由得暗歎一聲。張均如今年齡也不大,不過才三十幾歲而已,甚至要比張岱幾個同年的年紀還要小一些。

但人的際遇各不相同,張均如今已經是四品的雄州別駕,張岱這些同年卻才只是新獲出身,有的甚至可能終生都難以達到張均如今的官位。

這實在是與能力無關,而是出身和際遇所帶來的差距。如果不是張說秉政數年,尤其又在其任內主持了封禪泰山,張均怕也難以升官這麼快。

不過張岱這些同年們對此似乎沒有太大的感觸,他們作為這個時代的人,對於此類現象也已經見怪不怪了。

吃過早飯後,一行人便向州學而去。鄭州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州內的經濟狀況也是非常富饒,故而對教育也是非常的重視,州學建造的頗為氣派,規模甚至還要超過了東都國子監。

畢竟洛陽城建格局比較擁擠,也沒有大塊的土地供國子監使用。

“往年治藝西京國學,只道關中儒業傲視宇內。如今見此州學之盛,才知所見仍短,別駕導善風俗、興學治事之功當真令人欽佩啊!”

杜頠在州學外感嘆說道,張均聞言後頓時笑逐顏開,直將其人引為知己,令其策馬入前向他介紹自己管制州學的策略,甚至就連張岱都給攆到了後邊去。

“徒等恭迎張別駕!”

州學學館前,學子教授們昨天便得了通知,所以一大早便列隊於此等待迎接。

張均最是喜歡這種浮誇排場,大笑著擺手說道:“爾等群徒無需多禮,今將春榜進士一網羅盡、畢引於此,以供爾等群徒請教藝業,若得兩三分真知灼見、智慧心得銘記不忘,必將大益來年舉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