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協律郎

第247章 庸官治事,連累萬民

丁青從身上數出幾十錢,從馬背上正待俯身遞給這人,突然道路外又湧出十幾道身影,男女老幼俱有,各自面露菜色,紛紛叩首乞求:“求求公子憐憫,求求……”看到突然湧出這麼多乞丐,張岱不由得打量一眼隊伍中那州吏,州吏臉上也流露出羞惱之色,策馬入前揮鞭便欲抽打:“爾等刁民鄉籍何處?怎敢私自離鄉,入此譁鬧!”

“攔下他!”

張岱對安孝臣吩咐一聲,然後策馬走向道邊一名憔悴婦人沉聲道:“州內有義造的織坊專門招納救濟婦孺,你等緣何不去,還要浪跡乞討?”

“公子說笑了,天下哪有那樣的善地……求求公子收下此奴,只需五斗谷、不,三鬥,哪怕不給物,只消給他一條活路、留他作奴,便謝公子大恩大德!”

婦人一邊叩首,一邊將一個臉頰浮腫、手腳乾瘦的孩童往張岱馬前推,那孩童似乎是吃了什麼野草中毒,神智不太清楚,只是咧嘴乾嚎。

張岱聽到這話,眉頭皺得更深,鄭州的義造織坊民眾多知,而聽眼前這汴州婦人所言似乎根本就不知有織坊,更沒有到織坊託庇求救的概念。

“你等何以至此?即便不聞織坊,難道州府沒有安撫賑濟?”

他見這些人實在悽楚可憐,當即便又發問道。

他們一路行來,汴州相較鄭州雖然略顯蕭條,但也並沒有大災末世、餓殍遍野的景象。可是眼前這些人一個個都可憐得很,若再不加救濟怕真要活不成了。

“某等皆夷門鄉人,去年暴雨,水漫河渠,田宅都遭毀。有同鄉人落水遇害,官府後查竟判是籍戶浮逃,某等鄉里互保各家不止要代繳稅錢,還不得賒借口糧、谷種。官府既不許離鄉、又不準入城……”

眾乞丐當中有一老者似有些學識,說話也頗有條理,幾句話便將所遭遇的困境講述明白。

原來他們都是之前括戶新入籍的民戶,為防再次浮逃,官府對他們的戶籍管理要更加嚴格,勒令他們各家互保,一旦有成丁再次浮逃,那所有互保之家都要受罰。

去年洪澇有人遇險失蹤,官府卻判作浮逃,官府不只加倍處罰,還斷了本該給予的賑濟。

雖然這也只是他們的一面之辭、真偽未知,但一個個衣衫襤褸、面有菜色,孩童們甚至都餓的抬不起頭,這卻是真的。

張岱也不清楚州府具體管民政策,擔心貿然收留下這些人會自惹麻煩,於是便又吩咐道:“回邸店去取幾石糧食來,於此蒸煮施給,不要把他們帶回,只在道旁施給。再來個醫師,給這孩子診治下。”

說完這話後,他便也不再停留,直向城中而去。

城內雖然不像鄭州那裡熱鬧,但是治理的也井井有條,街道上同樣有往來不斷的車馬行人,畢竟汴州本就是汴渠旁的大城,哪怕四周商旅絕跡,本身的底子也是非常雄厚的,不會突然間便破落下來。

但在秩序的表象之下,內裡也存在著不少的辛酸。張岱在前往府城之前,還特意繞道城南市中,入市後一眼望去,便見到十數個插標作賣的男女。

許多店鋪中則貨臺空空,尤其一些鹽米店鋪,鋪面外清清楚楚寫著價格,但是以此價格入店卻買不到一粒鹽米。

“庸官治事,連累萬民!”

張岱之前也沒有跟源復打過交道,但入州以來凡所經歷和見聞,卻讓他對這個素未謀面的傢伙印象差到了極點。

尤其他注意到汴州市井間對於義造織坊的存在所知甚少,有的百姓已經窮困到入市賣妻賣兒,但卻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前往求救!

這不免讓張岱心情更加惡劣,離開市場之後便一路向州府而去。

唐代並沒有為官不修衙的規矩,一些官員甚至還將對辦公衙堂的翻修建造當作政績之一,汴州作為雄州之一,又地當運河咽喉,因此州府也是修建的富麗堂皇。

張岱來到這裡時,天色已經到傍晚,州府中的僚屬也離開府廨、下班回家。突然道中有人大聲喊道:“張公子、張雒奴,不對是張岱、張郎!”

這個名字張岱許久不聞,乍一聽還愣了一愣,待到循聲望去,見到對方正是去年徐申介紹過來買墓誌的客戶,汴州的劉司戶。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