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協律郎

第249章 相國寺造碑

張岱卻從中聽出一絲不尋常的味道,當即便皺眉道:“州府若真有心,別處豈無閒地可給?既然圈給此地,為何不先將地中游食妥善處置?作弄此事,必定心存不善!”徐申聽到這話後,神情也不免一黯,垂首說道:“僕承蒙郎主薦舉授事,結果處事用功未達盡善,頗有失意於州府源使君,故不為所喜,諸事進展頗受阻止。”

“與你無關,是源使君自己用政昏庸!”

張岱倒也沒有責怪徐申的意思,他對徐申的能力還是有一定認識的。

日前在洛陽徐申曾經提出罷收關市之稅以促進商貨流通,從而緩解汴州境內的物困,而今源復所執行的卻是完全與之相反的大徵關市,彼此能投契才怪了。

在州府不肯配合的情況下,徐申仍然將織坊給統籌建起並維持至今,也算是能力不俗了。

一行人向織坊內行去,當然也免不了織工們列隊相迎、叩謝救恤。雖然外界對織坊所知不多,但是進入織坊的這些婦孺們卻也實實在在的受到了幫助。

張岱留意到織坊中成年織工的比例很高,而少年孩童數量則就不多,只有兩三百人而已,當即便沉聲道:“這裡幼孺怎麼這麼少?”

他以為徐申是為了保證織工用工效率、刻意減少收助幼少,這無疑就違背了救助婦孺的本意。

徐申聞言後連忙解釋道:“此間收恤之眾,多是州府解送過來。州境內大索亡人逃戶,民眾多困於鄉野,能夠入此受助者不多。州府解送來多是官奴賤戶婦女,丁男則仍留州府役用。如今所收納的婦孺,都是僕從鄉里訪得……”

張岱聞言後不免又冷笑一聲,他建造織坊本來是為了救濟那些受災情影響、生產無以為繼的百姓,結果需要被救濟的百姓被按在鄉里不得動彈,州府卻將隸屬其下、勞動效率較低的官奴婢甩包袱一樣的送過來。

他倒不是不樂意救濟這些官奴婢,只是這些人隸屬官府管轄,官府也理當負責他們的生計,現在卻被打發到這裡來,分明是吃大戶,在這裡吃幹抹淨後再直接被官府收回,與民間疾苦全無牽扯。

汴州織坊相較鄭州那裡,房屋建築和佈置格局也差得多,之前的那些婦孺還住在簡陋的窩棚裡,而近日被解送來的上千人由於沒有足夠的屋舍安置,眼下還只露天席地,也還沒來得及被安排上工,因此整座織坊都顯得很雜亂。

“新的織坊不要再建了,那些官奴婢通知州府引回。民間收恤的百姓,各自記錄她們的鄉籍住處,讓她們全都歸家耕織,每天遣徒入鄉早送口糧、晚收布帛。”

張岱想了想之後便說道,救危濟困他自然不會吝嗇,但這樣擺明被人割肉佔便宜,是他不能忍受的。

讓織婦各自歸家做工,奔走聯絡、發放物資雖然有些麻煩,但這行走鄉里、發放資貨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宣傳方式,也能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得知此事,從而加入進來。

徐申一開始也是很想借此機會救助鄉里,但是過去這段時間被州府的冷漠對待搞得熱情耗盡,聽到張岱的決定後,心中雖然有些惋惜,但也還是點頭應承下來:“僕一定用心走問,絕不遺漏一人!”

“這織坊還是要保留下來,屆時造功德碑於此!”

張岱又吩咐一聲道,徐申聞聽此節,連忙又說道:“若要造碑紀此功德,城中有相國寺,乃是香火鼎盛的河南名剎,若能於寺中造碑,所見者尤多!僕有鄉親於寺中知客理事,可往聯絡造碑!”

張岱聞言後也是一喜,當即便點頭答應下來,宗教對社會各階層的影響自然更加深刻,武則天當年便大修佛典、大造佛寺來給自己造勢。若能於相國寺造碑,效果無疑會更加的事半功倍。

兩人這裡正商討著,忽然有徐氏的家奴匆匆入此,向著徐申稟告道:“郎主,開封縣廨來報已經抓捕到之前夜襲的歹徒,請郎主往縣衙指認!”

“知是誰人帶領指使?”

徐申聽到這話後便也連忙問道,他本是用心行善,結果卻遭此毆打,心中自是憤懣不已。

“據說是一隊過境的河卒舟子,那為首者自稱南八。”

張岱本來在一旁只是聽著,聞聽此言後臉色登時一變,當即便起身道:“你沒有聽錯?其人自稱南八,他名叫什麼?”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