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風雲1864

第36章 宗族祭祀(請多多投票支援,非常感謝

這叫什麼……這就是排面。這次祭祖之後,過了許多年,那些通州城內的百姓都會記得這次祭祖的宏大場面,展示出鄭氏一族雄厚的實力。

其他家族祭祖的時候摳摳搜搜,少不得要被拉出來對比。

環城巡遊的時候,天色已經露出了魚肚白,將清冷的晨曦撒向大地。

等到環城巡遊結束的時候,天光早已經大亮,約莫是上午快9點的時候,熙熙攘攘圍觀的百姓越來越多。

回到青石小廣場

這裡的人已經是人擠人,人挨人,簡直是擠得水洩不通,巡遊隊伍花了半個多小時,好不容易才鑽了進來。

事實證明鄭國輝讓一干族老休息是對的,回去喝了薑湯,又吃了些食物再睡一覺,這些老頭子全都精神奕奕的再次返回祭祖現場。

隨後牛頭,整豬和整羊祭品入宗祠,進行了“初獻禮”,這就是鄭氏族人的重要人物才能進入宗祠大堂,列隊祭拜。

效古禮,三上香、三獻禮,誦祭文、示訓誡,鳴鼓樂、伴駕等環節,而且每供奉一份祭品,就要行一次叩拜大禮。

然後主理人“宣讀祝章”,下面的一干族人就是拜……再拜……三拜……過程非常亢長無趣。

鄭國輝從4點多鐘起床,到現在水米未進,餓的肚子“咕咕”叫,磕頭都磕了七八十個,整的都麻木了。

但是沒辦法,宗族祭祀的程式一個個走,越完整越顯得隆重,可沒有省幾步的說法,那可是褻瀆祖宗。

在列祖列宗眼皮子底下偷奸耍滑,那真是不想好了吧。

等到宗祠裡的祭拜環節走完,已經是上午11點左右了。

眾人再次來到廣場上的祭臺邊,依次奉上牲盤(牲:供祭祀用的牛、羊、豬三牲),受胙盤(祭祀時供的肉),湯瓶,薪炭,盥盆,帨巾,香案,香爐,燭臺,沙盆,火爐,帛,香錢紙,拜席等等。

每供奉一樣牲盤,祭祀的族人就得下跪磕頭,滿廣場數千鄭氏族人也跟著下跪磕頭,站起來,再下跪磕頭,再站起來……

焚燒的香錢紙在祭壇四周引的濃煙滾滾,直衝雲霄,鼓樂敲敲打打,營造出了濃烈的祭祀氛圍。

明王守仁曰;“禮以祭為大,若事死如生。”

這一次鄭氏宗族的隆重祭祖活動,不但極大地鼓舞了族人的信心,而且凝聚了族人的力量,後面這一點鄭國輝尤為看重。

趁著此次祭祖,他從來到通州城的鄭氏一族青年才俊中選拔了400餘人,最差的都是秀才出身,準備帶在身邊培養。

依照他們的興趣,願意從事文牘工作或者教書育人的,分別送到崇明島或慈濟學校,願意從軍者,直接送到金陵講武堂培養。

經過六個月軍事訓練後,接受完整的英式軍官教育,就可以分配在督標營中任職。

督標營的軍官比例遠高於其他綠營兵,如今是兩倍左右,這一批新鮮血液注入後,基層軍官的比例還將大幅上升。

鄭國輝願意在自己的軍中培養更多的年輕軍官,也不在意官兵比例,這點兒支出代價他還是能夠承擔的。

必要時,就能夠迅速的擴充部隊,整體的戰鬥力不會下降太多。

祭祖的時候,已經是1865年元月3號(注,本書使用的全部都是公曆),國內形勢再次發生動盪。

曾國藩在解散湘軍之後,率領淮軍主力北上圍剿捻軍,卻在捻軍靈活機動的戰鬥中屢戰屢敗,原本的那一套“結硬寨,打呆仗”的做法行不通了。

朝廷最新的任命也下來了,淮軍就地改編的部隊“樹”(張樹聲)、“慶”(吳長慶)所部,張樹聲升賞為總兵,吳長慶升賞為副將,都沒有冠上“江南”字頭。

也就是說淮軍所部根據需要可以調遣往其他地區,屬於機動野戰力量。

張樹聲所部為“姑蘇鎮”,吳長慶所部為“常州協”,歸屬江寧將軍祥厚一體統轄,二部互不隸屬,獨立成軍。

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做官,李鴻章為自己的愛將張樹聲爭取了一個總兵官,這可是相當有分量的軍職,統兵一方的大將最少要有“總兵”頭銜。

鄭國輝聽到這個訊息後只能羨慕不已,他的督標營撐破天,也只能是一個“協”,距離單獨“鎮”的編制,還差著老遠呢。

“鎮”相當於獨立師,“協”撐死了就是一個旅。

江南省原本督標營一家獨大的局面,如今變成了三足鼎立,姑蘇鎮還是分量最重的一方。

這無形中削弱了督標營勢力範疇,鄭國輝在常州府還駐紮了少許兵力,錫山縣約300餘人,江陰縣200餘人。

估計用不了多久

副將吳長慶就會致公函過來,讓督標營撤回自己的地盤,不要再插足常州府了。

鄭國輝暫且裝傻充愣,反正多佔據常州府的一些地方,就能擴大私鹽的銷售面,多賺取一些利潤。

實在沒轍了,到時候再撤也不遲。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