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達沃城
沒有休息兩天,鄭國輝便又忙碌了起來,參與到新的城市建設熱潮中去。
掐指算一下
佔領達沃城至今已近一月,各地源源不斷送來的土著苦役犯總數超過4萬,而且還在增加。
鄉鎮徹底實施了“騰龍換鳥”政策,多餘的勞動力就被擠兌到城市來,而這正是推行大規模基建的良機,各種擬定中的建設隨之展開。
達沃向北至塔古姆鎮計劃修建2級城鄉道路,最終連線到哈姆達山谷。
該工程被稱為“北方公路”,第一期工程總長78.2公里,沿途新建橋樑57座,一下子就用去了八個多苦力。
平均到每公里城鄉道路,約一百名勞動力。
當然了
這麼多勞動力並非全用於修築道路,沿途僅採石場就設定了4座,石灰窯7座,用於生產高標準道路所需石粉,碎石子,砌築橋樑和里程碑所需的條石,石灰等大宗物資。
同樣計劃中的道路大工程,還有“海灣大道”,沿達沃城向東和向西延伸,就像珍珠串一般,將沿海平原重要的城鎮全都連線在一起。
這條“海灣大道”路線更長,計劃中的一期工程就超過了130公里,遠景規劃約340餘公里,幾乎把達沃平原沿海地區全部囊括在內。
也包括如今還未開發地區,需要2~3年時間逐漸建成。
在達沃城的周邊
新建起的磚窯已經達到20多座,木材烘乾窯12座,石灰窯和土法鍊鐵、鍊銅的高爐若干,開始較大規模的生產。
從哈姆達山谷和其他地方運輸而來的條石,碎石,石粉,採摘的各種熱帶水果,生產的新鮮蔬菜瓜果等等,絡繹不絕的透過船舶運輸而來。
這令達沃城中的市面,很快變得繁華起來。
這幾天
鄭國輝在城中視察,按照大量的原有茅草房,窩棚和私搭亂建的土房通通被夷平,已經規劃出“井”字形城市幹道的雛形。
明顯能看到,一些剛拆掉的土著建築還沒有清理乾淨,但已經畫上了石灰線。
與原有的石灰線相比,城市幹道寬度又擴充套件了不少,達到三十六米的標準。
鄭守中是按照自己的吩咐不折不扣的去做,這讓他很滿意。
三十六米意味著什麼?即便按照一百五十多年後的標準,意味著來回八車道加中心綠化帶,加兩側綠化分隔帶,再加上兩側人行道。
鄭國輝堅持要弄這麼寬,是想建立一個心目中的花園城市,真正的鳥語花香,高大的喬木綠樹成蔭。
所以道路的中心綠化頻寬達18米,兩側各為9米,這其中馬車道4.5米,分隔帶2米,行人道2.5米,這樣看起來就合理多了。
城市建設伴隨著大量推倒的土著茅草房,還有一片片新建起來的磚房木屋,一些大型市政建築也在砌築中,城市中到處都是腳手架,一片建設的熱潮。
按說,推動如此大規模的建設需要海量的銀子,那是怎麼解決的呢?
實際上很簡單
工程建設的主力是土著苦役,是不花費銀子的,只要有口吃的餓不死就行。
在資本積累的初期充滿著壓榨和血腥,鄭國輝率領的殖民大軍自然也不可能逃脫市場規律,不可避免的走上這條老路,運用的越發順手起來。
在華人移民中,有大量建築的老手,對蓋房建屋可不陌生,由他們當工頭領著苦役犯去幹活,準沒錯。
這些華人新移民中絕大多數都是農民,本身就是半個泥瓦匠,至於木匠,石匠,篾匠,鐵匠這些手藝人也多的很,可謂人才濟濟。
恰好這些華人新移民身上都揹負著大量債務,農田裡的事情忙完,便會匆匆趕到城裡來掙銀子。
掙到的銀子一大半還賬,只要在賬目上勾銷個數字就行。
歸根到底只要有足夠的糧食,就能支撐起如此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工程,所需的一切建築材料都不成問題。
偏偏棉蘭老島上的資源特別豐富,被稱為“果樹的王國”,9月份的時候,正是大量水果下市的時候,菠蘿,香蕉多的爛大街。
從某種程度上水果代替了部分糧食,再加上給苦役犯吃的海帶窩窩頭,真正消耗的糧食沒有想象中那麼多。
達沃城中如今有超過16000名苦役犯,在三四千名華工帶領下,主要是在修建房屋,因為大片的房屋得以落成。
沿街以2~3層的磚石建築為主,規劃中的大型市政建築有4~5層,居民區則以平房為多,大量使用木材建設以降低成本。
以當前的建設力度推行下去,預計到年底,一座嶄新的達沃城將會露出傲人風姿,成為南洋一座日漸璀璨的新興海濱城市。
回到了市政廳鄭國輝再次召集手下的行政幕僚們開會,主要就發現的一些問題,群策群力的提出改進方案,彌補不足。
在會議中他又提出了要建設一個重要的工程專案,就是達沃城的標誌性工程。三寶顏標誌性工程是九層六角玲瓏寶塔,建成之後,將巍峨的聳立在波索南卡高地上,方圓數十公里都能看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