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有種感覺。”寺田惠子說,“這樣的話,要是換個人來說,我或許會認為那是社交辭令的場面話,為現在做的專案貼金。”“哈哈。”這位姐姐說話夠直接的。
“但是,這些話由巖橋桑說出來,”寺田惠子笑道,“聽上去就格外的真心。”
巖橋慎一也笑,“這算是偏見的一種吧?”雖然是好的意味上的偏見。
“算是吧。”寺田惠子承認,“但是,巖橋桑那麼說,我就從心裡覺得,巖橋桑的確是那麼想的。所以,由你來負責,就覺得很放心。”
信任感是很重要的。
相比籌備整個音樂節的繁雜流程,和發起人寺田惠子的見面,只能稱得上是拼圖上的小小一角。
從成立企劃委員會,再到和發起人進行溝通,再透過會議定下音樂節的主題和基調,找尋合適的場地——場地如果決定不下來,就無法進行現場舞臺的規劃,而這些決定不下來,就不能去拉攏協辦方,尋求媒體的支援,更不能去接洽演出的歌手。
整個流程環環相扣,任何一環也跳不過去。
而在完成這一整塊大拼圖的過程當中,需要動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盡其數,這使得個人的力量分外渺小,任何一個人也不能超脫出自己的團隊,非得齊心協作不可。
團隊裡的個人主義遭人嫌棄,上上之策就是有話開會的時候說清楚,不管自己的意見有沒有被採納,決定下來以後都好好幹。
音樂節的標題最終被確定為“naonのyaon”,是個以巖橋慎一的口條來說,念起來有點吃力的名字。
標題的靈感來自於發起人寺田惠子,是她在自己腦內自high階段的時候決定了的,意為“女之野音”。
雖然對口條不大友好,不過,從視覺上看,這個標題很有氣勢,同時,百玩不厭的同音梗用在這裡也有那麼點女孩子的俏皮。
光看這個名字的水準,也感受得到寺田惠子對這個音樂節翻來覆去做過多少考量。
標題確定下來以後,是關於場地的選擇。
大型的野外場地,幾乎都需要提前一年來申請,條件不那麼嚴苛的,也得提前半年,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場地的檔期問題。
考慮到在搖滾的領域,女性的號召力比不上男性,這個音樂節又是頭一遭舉辦,沒有相應的人氣積澱,太大的場地也不能輕易嘗試。
但是,如果停留在公園小眾自high的層面上,那就失去了“音樂節”的意義。
除此之外,野外場地對安保後勤急救各方面的要求也都不低,開這個音樂節,擺明了是要賠本賺吆喝的,關鍵問題在於,賺回來的這個吆喝是不是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