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包裕剛這樣的香江大佬,雖然同樣也在內地進行投資了,但更多的是以捐贈為主。
而真正屬於實業投資的,也就以投資酒店、飯店等這些為主罷了。
而內地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這些,他們更需要工業,來帶動內地的發展。
可能夠達到一定規模的外商投資,實在是太少了,甚至一根手指都能數得過來。
比如,1978年,香江的紡織業大佬永新集團老闆曹游標成為改革開放後首個赴內地投資的港商,在濠江旁邊的珠城投資設立內地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珠城香洲毛紡廠,主要從事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
1978年,唐氏家族在鵬城羅湖附近的黃貝嶺設立首間內地紡織工廠,1979年,第二間工廠選址柱州,利用當地優質羊毛和羊絨資源。
到1979年,又有一名港商投資五百萬港元,在京城設立京城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成為改革開放後內地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除了林浩然這兩年在內地大肆佈局之外,港商主要在內地投資的,差不多就這些了。
由此可見,1981年的今天,香江的商界大佬們,對待內地的投資,依然是持著非常謹慎的態度。
他們主要還是擔心投資之後,血本無歸。
因此,即便是投資,也只是小額投資,數百萬港元,上千萬港元,已經是非常驚人的投資了。
哪裡像林浩然這般,將旗下的置地集團、港燈集團、萬青集團等等,動不動就上億港元以上的投資規模,到處買地發展!
這在許多香江商界大佬看來,絕對是不可思議的。
夜色籠罩,園區內的路燈與廠房視窗透出的燈光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的工業圖景。
穿著環宇安保公司統一服裝的安保人員,每隔一段時間,便巡查一次,保證工業園區的安全。
甚至,林浩然還在廠房中看到有閉路監控的存在。
他深吸了一口帶著海腥味和泥土芬芳的空氣,有點感慨。
八十年代的內地,真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卻又暗藏挑戰的黃金時代。
“老闆,晚宴已經安排好了,就在園區自己的招待所食堂,特意準備了地道的粵菜和一些本地風味,幾位從羊城來的老師傅主廚,食材都是今天最新鮮的。”楊名逸適時地彙報安排。
林浩然點點頭:“好,就去嚐嚐,也讓伯頓先生和馬世民先生感受一下內地的煙火氣。”
招待所的食堂經過了精心佈置,雖不奢華,但乾淨寬敞。
菜餚很快上桌,白切雞、清蒸海魚、紅燒肉、時令青菜,還有一大煲老火靚湯,香氣四溢,充滿了家常的溫暖與實在。
雖然不是什麼山珍海味、珍饈佳餚,但林浩然卻是非常滿意。
席間,氛圍輕鬆了許多。
林浩然一邊用餐,一邊更細緻地向楊名逸詢問內地業務的細節。
“名逸,這兩年辛苦你了,內地情況特殊,很多事情需要摸索著來,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林浩然關切地問道。
楊名逸放下筷子,認真回答:“謝謝老闆關心,最大的困難,倒不是硬體,而是軟體,一方面是兩地制度、思維方式的差異,溝通協調需要花費大量精力;
另一方面是人才,尤其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還能理解我們運作模式的中層幹部非常稀缺,我們現在是‘傳幫帶’,從香江帶過來一批,再在內地選拔有潛力的苗子重點培養,但這需要時間。”
“這是必然的過程。”林浩然表示理解,“人才培養是長遠大計,要捨得投入,可以考慮和內地的一些理工科院校建立合作,設立獎學金,定向培養我們需要的技術人才和管理培訓生。
眼光放長遠,未來內地的市場和發展潛力,超乎想象。”
內地的高校學子,雖然因為環境問題,眼光在初期或許還帶著些地域的侷限,但是人口基數龐大,有天賦的人才,絕對不少,只是尚未挖掘出來而已。
“老闆說的是。”楊名逸深以為然,“我們已經和羊城那邊的中專學校有了初步接觸,下一步正計劃與羊城的一些高校談談。
別的不說,其實置地集團旗下的朗維集團前期三萬員工,起碼有近千人是粵省高校畢業生,還有三分之一是粵省各地中專學校輸送過來的,另外有三分之一是珠三角附近的初中畢業生,剩下的,最起碼是往屆初中畢業生。”
“很好。”林浩然讚許道,這說明,朗維集團的這些基層員工,質量很高,不是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
在這個年代,中專生在內地其實已算得上是高學歷群體。
中專畢業生在農林、水電、商業、財經、衛生、師範等諸多領域都能輕鬆找到穩定的工作,甚至還享有就業包分配的優厚福利。
這樣的待遇,使得中專生在這個年代的社會中備受尊崇,地位頗高。
畢竟,高考恢復也才僅僅4年時間。
而停止高考的那十年時間,大學招生主要採取推薦制,並非透過統一考試來選拔人才。
在那個特殊時期,幹部子女往往憑藉家庭背景和權力關係,更容易獲得寶貴的入學機會。
因此,許多人才也在這不公平的選拔機制下被埋沒,錯失了接受高等教育、提升自我、為社會貢獻力量的機會。
但作為敢於吃第一個螃蟹的先行者,林浩然旗下的企業卻有幸吸納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本科大學畢業生,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智力支援。
隨即他又轉向伯頓:“伯頓先生,你們也看到了,這裡就是一片等待開墾的沃土,且當地政府又大力支援我們,萬青集團未來想要進軍精密製造和工業基礎件的計劃,鵬城完全可以成為核心的生產和研發基地。
伯頓先生,你的調研團隊,必須把內地的產業配套、人才儲備、政策導向等因素充分考慮進去。”
“明白,老闆,從工業園區的建成,就可以看得出這裡的活力和效率令人驚歎,勞動力素質和學習能力也比想象中要高。
我會盡快組建一個包含技術、市場、財務專家的團隊,深入調研,特別是您提到的收購和合資目標,我會優先關注那些其技術能與內地市場需求和產業鏈形成互補的企業。”
夜已深,林浩然最終還是選擇了住在當地政府安排的賓館中。
賓館外,甚至駐紮了一支小部隊。
由此可見,內地方面對林浩然等人的到來是非常重視的。
一晚上,很快便過去了。
七點鐘,林浩然被鬧鐘準時吵醒。
由於工業園區的開業典禮是上午的八點鐘,他自然不能睡到自然醒。
這萬一不小心睡過頭了,這可就尷尬了。
起身洗漱完之後,林浩然神清氣爽地走到窗前。
接待賓館在萬青-蛇口工業園區附近,距離大概有兩公里左右,是一棟8層高的建造,在這附近也算是高樓了。
林浩然住在5樓。
這個年代的鵬城,的確很有朝氣。
窗外,晨曦微露,遠處的工業園區輪廓在薄霧中若隱若現。
林浩然深吸一口清晨略帶涼意的空氣,感覺精神振奮。
他注意到賓館樓下的大馬路已有不少早起的人們騎著腳踏車或者步行匆匆趕路,大多是工裝打扮,方向正是工業園區。
從他們朝氣蓬勃的臉龐可以看得出,這些大多數都是年紀不大的年輕人,估摸著16歲到22歲出頭。
“年輕真好!”林浩然有些感嘆道。
殊不知,他自己也才二十多歲~
整理了一番穿著之後,開啟房門,便見到門外的楊名逸。
“老闆,您醒了。”楊名逸的聲音從身後傳來,他早已等候在走廊,“早餐已經準備好了,車隊也在樓下待命,鵬城的領導可能會提前一些抵達園區,我們最好也早點過去做最後準備。”
“好,這就下去。”林浩然微笑點頭道。
簡單用過早餐後,車隊駛向工業園區。
越是接近園區,路上的行人和腳踏車越多,許多都是趕早班的工人,臉上帶著對嶄新工作的期待與憧憬。
園區大門處,彩旗招展,“熱烈慶祝萬青-蛇口製造產業園一期正式投產”的紅色橫幅格外醒目。
七點三十分左右,園區內已是人頭攢動。
受邀的嘉賓、媒體記者、各方代表陸續抵達。
林浩然一眼就看到了帶有央視logo標誌的車輛,以及粵省電視臺的採訪車。
工人們穿著嶄新的工裝,在各廠廠長和班組的組織下,整齊列隊,精神面貌昂揚。
七點五十分,省、市的主要領導車隊抵達,林浩然帶領楊名逸、伯頓、馬世民等高管親自到門口迎接。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