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琛一聽,就明白了,看來這種機器超負荷運轉確實是個大問題,得趕緊想辦法解決。
“要是直接生產新機器,也不是不行,但估計還是趕不上訂單增長的速度。這些機器都得定期維護,總不能一直這麼不停地運轉,而且工人也得休息啊,現在三班倒,大家都累得夠嗆,這也就是特殊時期才這麼幹。”
林琛邊聽邊點頭。
“我有個辦法能解決問題,不過機器不能停。我的想法是,咱們工人現在是不是每天都得上班?咱們可以多招點人,實行做四天休兩天的制度,比如上兩天晚班,再上兩天白班,然後休息兩天,這樣安排時間不就合理了嗎?”
李雪聽了,瞪大了眼睛看著老闆,簡直不敢相信,現在這麼忙,老闆居然還想著給員工安排休息時間。
“這事兒我來解決。”林琛說完,又一頭扎進了實驗室。
“星期日,咱們得趕緊研發下一代新裝置了。現在這些裝置再這麼運轉下去,遲早得出問題。咱們需要一種真正能實現長時間穩定運轉的新機器!”
星期日聽了,頓時鬆了一口氣。
“主人有這想法就太好了,這段時間我一直擔心生產上的事兒,雖然我也畫了些草圖,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我先看看。”
林琛開始仔細研究這些設計圖,結果發現了一些非常嚴重的問題。再看看之前的第一代產品,他大概明白問題出在哪兒了。
“我知道問題所在了,主要還是咱們的物質生成器。要是能在這方面進行改進,應該就沒問題了。而且這臺機器是有使用壽命的,所以我覺得咱們得有一套備用系統!”
“備用系統?”
林琛沒再多說,馬上開始對這套裝置進行升級改造。
這才是目前最大的難題。
“問題差不多能解決了,我也知道該怎麼做了。”
林琛立刻運用自己所掌握的機械原理,對這臺機器進行升級,很快,一份設計精美的草圖就完成了。
但他還是覺得不夠完美。現在機器的問題是解決了,可一旦物質生成器出了故障,該怎麼辦呢?
直接裝一個備用生成器也不是不行,但這樣機器的體積就會大幅增加,這無疑會增加工廠的成本,而且二代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渠道肯定也會受到很大限制。
“不行!還得繼續想辦法!”
他繼續埋頭苦幹,一定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案。
“主人,要不咱們再發明一個雙向物質生成器,就是可以輪流使用,這樣應該就能解決問題了。”
星期日馬上在全息影像上把設計圖做了出來。
“3d列印?要是這樣的話,那咱們現在的物質生成器就得進行改造了,還得透過射線的方式來實現功能?”
“對!其實咱們的一代產品已經有這方面的雛形了,而且咱們的速度非常快,這是一種物質射線。和一代產品不同的是,一代產品是在機器內部空間解決問題,而這個是開放空間作業。”
“等等!”
林琛突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你可別忘了,開放空間作業的話,會有很多新的物質混進來。”
“沒錯!”……
星期日顯得興致勃勃。
“所以你看,咱們這臺新機器裝置增加了一個關鍵環節,這才是核心所在。也就是說,透過開放空間直接生產出的帶有雜質的產品,在離開機器前會經過一道特殊的處理工序,類似安檢流程。”
林琛看著這臺新機器,不禁大為震驚。按照這個原理,產品離開機器前會接受一次“安檢”,把雜質,哪怕是分子級別的雜質,都給過濾掉。
他陷入了沉思,就目前來看,全世界還沒有哪個地方掌握如此強大的技術。
“主人,我相信這肯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而且,一旦這項技術成熟,安檢方式或許都會發生變革。打個比方,以後人們帶液體上飛機或許就不再是難題了,因為在安檢時,這些液體中不能帶上飛機的成分,都能被這個檢查器精準剔除。”
林琛聽後,十分驚訝。
“這麼說來,咱們得想辦法升級安檢系統,而這就涉及到分子層面的研究了。”
“沒錯!或許存在一種射線,能直接穿透表象看到本質,然後透過技術手段把那些我們不需要的成分都去除掉。”
說幹就幹。
林琛立刻對人類已知的各種射線進行了詳細對比,然而結果卻讓他有些沮喪,目前並沒有發現符合要求的物質。
但星期日既然提出了這項技術,那就說明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東西或許曾經出現過。
“既然人類目前已知的範疇有限,那宇宙中肯定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這時,他突然靈光一閃。
“合成射線!對,就是它!”
他馬上投入研究,目前比較知名的射線有三大類。
而且最近科學家還發現了507射線。
根據人類現有的科學認知,這種射線一旦接觸到人或任何物質,哪怕是地球,都可能在瞬間灰飛煙滅。
當然,這取決於射線的強度。
一般來說,在實驗室環境下,這種強度的射線足以直接毀滅一隻老鼠。
要是這種射線出現在宇宙大爆炸時期,說不定整個星系都會遭受毀滅性打擊。
“507射線嗎?”
那麼現在要攻克的技術難題,就是如何對這種射線進行干預和改進,讓它具備人類想要的特點。
如果是合成射線,那研究難度就更大了。
“難道……”
林琛突然靈機一動。
“對啊!可以採用惰性設計思路。”
惰性設計,這是林琛提出的一種全新思路,也就是透過人為手段,將一種相對活潑的物質進行改造。
而這一思路又涉及到了量子領域。
林琛決定再次深入微觀世界,展開探索。
接下來的幾天裡,他幾乎足不出戶,一直在實驗室裡進行各種試驗。然而,這次的情況並不樂觀。
經過幾百次試驗後,林琛發現了一個問題:雖然惰性設計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很難精確控制。
特別是對於機器而言,如果設計不夠精密,就會出現很大偏差。而一旦真的研發成功,成本也會大幅上升。
這正是他們目前最擔心的問題,如果連這個難題都解決不了,那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白費。
“到底該怎麼辦呢?”林琛感覺自己陷入了困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