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回來了。”
“嗯,我回來了。”
“歡迎回家!”
半個月都被媒體包圍的竹下雅人身心疲憊,他很不喜歡卻又不得不面對這一場面。
但此刻,隨著泉水姐的兩聲簡單問候,以及接過外套和檔案包的溫柔親暱動作,青年整個人都被治癒了。
他每忙忙碌碌為了什麼?
固然有改變世界,讓部分人活的更輕鬆的夢想,但也有家庭和子女幸福的現實。
而現在,他覺得自己近乎實現了後半個想法。
並且這種情緒,隨著女兒竹下慧先是睡眼迷糊,到看到自己揉眼睛瞬間清醒而愈加肯定。
“爸爸,爸爸你回來啦!”
“嗯,我回來了。”
看到向自己飛奔的女兒,竹下雅人連忙蹲下身體接住。隨後更是高高抱起,親暱的連親了好幾口。
“有沒有想我呀。”
“想了,但媽媽和報紙說爸爸在做英雄,我就忍住了。嘻嘻!”
“額,媽媽每天都讓你看和我相關的報紙嗎?”
竹下雅人有些不好意思,因為報紙上把他寫的太過高尚,也太過浮誇。
以朝日新聞為例,在他前往東北大學宣讀政策的時候,一篇名為《誰是日本真正的良心》的文章橫空出世。
“1991年,國內經濟泡沫被戳破,企業利潤大減。最先倒黴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學生群體。”
“他們的前輩,畢業時會被四五家公司搶奪。很多知名學校的畢業生甚至每週都被企業請吃飯,臨近畢業的時候更是被企業以招待的形式接到遊輪等地方玩上幾個月。”
“目的嘛,無外是擔心自家看好的苗子,被別的公司以更高薪水和待遇挖走。”
“很多大學生乾脆不就業,而是以畢業生的身份到處蹭吃蹭喝的大賺特賺。”
“沒錯,那個時代的大學生可以賺錢。因為企業為了搶人,必須給來應聘的學生豐厚禮金才行……”
文章先是回憶了一下泡沫經濟時代大學生的美好光景,但很快就話風一轉。
“然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美好的時光,註定如同流星一般短暫。”
“隨著經濟的持續萎靡,大學生還是大學生,卻不再搶手。”
“1993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低於80%;1994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低於70%;1995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更是低於60%……”
“去年,也就是1996年,隨著校園招聘政策的廢除,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重新回暖到70%。”
“結果今年,星海集沒有出臺新政策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再次下跌。”
“我們不禁要問,這個國家到底是怎麼了?”
“為什麼救助企業的政策接連不斷的出臺,拯救大學生的政策卻只有讓人考研?”
……
朝日新聞很喜歡和自民黨對著幹,這一次同樣不例外,直接將矛頭對準國家和自民黨。
可以說拉動情緒方面,朝日新聞處於日本第一流水平。
不過朝日新聞的目的並不僅僅是拉踩自民黨,更主要的是捧自己的大股東竹下雅人。
是的,青年不僅是每日新聞報社和TBS電視臺最大股東,也在朝日新聞佔有很大比例股份。
這些股份無法影響朝日新聞大局,但數量擺在那裡,依舊有很大的影響力。
當然,這份影響力主要是來源於星海集團的支援。
前世的軟銀孫正義,同樣有朝日新聞的股份,卻無法擁有相同的影響力。
無它,孫正義早期並沒有被日本最核心的利益集團接受。
至於原因,自然是民族因素在作祟。
東亞國家,到了現代都非常的保守。非國家主導民族成員,根本就進入不了核心利益集體。
當然,這一點歐美國家也是如此。
為什麼很多華人覺得,西方國家人們沒有人情世故?
因為很多華人根本就融入不了人家的圈子,對於客人自然要客氣一些。
如果真的沒有人情世故,蘋果總裁庫克也不用送白宮新股神黃金底座的禮品了。
至於某個島嶼事件,更是美國人情世故的變態體現。
簡單幾句問責後,朝日新聞很快將文章收回來,開始拍自家大股東的馬屁。
“但我要說的是,國家忘記了你們,絕大多數企業疏忽了你們,不代表星海集團也把你們遺忘。”
“自1993年始,星海集團連年擴招。”
“1993年招聘24526名大學畢業生;1994年招聘32755名大學畢業生;1995年招聘40821名大學畢業生……”
“而到了今年,更是將招聘額度提高到6萬人以上,高達全日本大學畢業生數量的8%。”
一連串數字擺在人們面前,就算很多原本對此呈現懷疑態度的讀者,也不禁被星海集團感動。
因為星海集團在別的企業縮招的時候,反而選擇迎頭而上不斷增加招聘人數。
這樣的企業,在經濟低迷時怎能讓人不愛?
“更值得我們敬佩的是,星海集團是新企業,員工的招聘基本以學識和才華為主。”
“是的,星海集團在招聘時基本以這兩項為基本。不走招聘流程的員工,數量不會超過5%。”
九十年代,正是日本代際傳承最嚴重的時代。
千人以上大企業每年招人數量不足15萬人,卻有一半以上的崗位被關係戶內定。
這個蓋子,在全日本都諱莫如深,朝日新聞自然不敢直接揭開。
但不敢直接揭開,不代表朝日新聞不敢隱晦的表達。
反正有星海集團在,就算其餘大手公司不在朝日新聞打廣告,來自星海集團的廣告也可以填滿。
“如此誇張的招聘數字,如此少的內定名額。”
“這一次又在各頂尖大學舉行包分配政策?”
“星海集團,不愧是日本企業的良心!”
“竹下雅人會長,不愧是日本活著的英雄!”
雖然是誇自己和自己所創立公司的文章,但竹下雅人回憶起來心中自豪的同時,又難免有那麼一絲尷尬。
尤其是被女兒這樣說,更是讓他有些不自在。
他並沒有報紙上說的那麼高大上,招人完全是出於集團發展的考慮。
星海集團發展太快,自然就需要招聘更多的大學生。
星海集團還處於不斷進步的階段,自然以人才為主導。
等什麼時候星海集團不再進步了,估計也會步入日本大手公司的後塵。
招聘上,關係戶的比例將大幅度提高。
當然,前提是青年不在了。
只要他在一天,星海集團就不會墮落。
這也是唯一股東的好處,不會受其餘勢力的掣肘。如果換成別的大公司,負責人單單出於拉攏股東們的考慮,都會塞很多關係戶。
唯一讓他小不滿的是,自家企業被稱為日本良心。
這不禁讓他想到某個號稱美帝良心的企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