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龍嘯的辦公室內,陳杰,袁富民,周龍嘯三人各自端著茶杯坐在沙發上。
“老周啊,還是你有遠見啊,才兩個月不到,我們已經訂出去三百萬只管子了。”陳杰興奮地說道。
“利潤也很可觀啊,我大概瞭解了一下,這幾批貨保底利潤也有六七百萬了。我們的周廠長的頭功一件啊。廠裡得專門開個慶功會。”袁富民說道。
“那都是大家的功勞,怎麼能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呢?”
“哎呀,你就別謙虛啦。正好晚上讓食堂他們想想辦法,弄幾個葷菜,順便犒勞犒勞大夥,最近天天加班加點,也都辛苦了。大夥慶祝慶祝。”
“犒勞犒勞大夥我看可以,慶功會就免了。”周龍嘯擺擺手說道
“老周,你這就掃興啦。”
周龍嘯喝了一口茶水,笑笑說道:“說正事說正事。”
他把茶杯放下說道:“我準備繼續擴大一下銷路。”
陳杰和袁富民一愣。
“繼續……擴大?往哪裡擴?市場部天南海北地跑,全國到處都是我們的人。”
陳杰似乎突然想到了什麼,神色有些吃驚,看著周龍嘯說道:“你該不會……指的是臺灣吧?”
袁富民一愣,瞪大雙眼看向周龍嘯:“老周,你野心也太大了吧。”
當聽到臺灣那一刻,周龍嘯有些發矇,他愣怔地眨了眨眼睛。
周龍嘯看向陳杰。
陳杰也看向周龍嘯。
陳杰的想法其實大大出乎周龍嘯的意料,臺灣的市場周龍嘯確實還沒有考慮過。
周龍嘯清了清嗓,擺了擺手說:“這個我們先等等,早晚的事。我想說的,其實是國外。”
“哦……國外啊。哎?國外?”
陳杰跟袁富民又是同時一愣,看向周龍嘯。
“你是說,賺老外的錢?”
“對。”
“但是……現在這個國際環境,我們怎麼跟老外做生意啊?西方還在封鎖我們。”
“這就是我想跟你們商量的。我從部裡瞭解到,咱們國家為了打破經濟封鎖,要在廣州舉辦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現已成為“中國第一展”),就在下個月,到時候會有老外來參加。去年外貿部就跟廣東省搞了一箇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一下子成交了五千多萬美元。這次我們如果也可以參加,說不定能找到機會。”
“哦……部裡準備安排我們去參加嗎?”
“這就是問題關鍵,這個事是外貿部負責,我跟部裡說過了,部裡只說儘量幫我們爭取。”
“儘量爭取……說明希望不大啊。”
“我的意思是咱別被動地等著部裡,還是得主動出擊。這次活動一共就9000平的展覽面積,而且是分成工業,紡織,食品,手工藝品,土特產五個展館。工業館一共不到兩千平的展覽面積,好多人都盯著,現在是僧多粥少。”
袁富民皺著眉說道:“那要是這麼說,這個事我們還不太好爭取。”
“所以我把你倆叫來想想辦法,這是個機會,咱廠的電子管雖然質量上與國外相比不佔優勢,但是價格上可以定低一點,先試著開啟銷路,如果可以出口,也能幫助國家創造外匯收入啊。”
“‘一五’計劃的工業專案那麼多,我們被選上的機率確實不大啊。”袁富民撓了撓頭。
“所以啊,你們看咱研究個什麼辦法,想辦法拿到塊位置,也去展覽試試。”
三人同時陷入沉默。事情既然不歸二機部管,協調起來自然就沒那麼容易了。
陳杰想了想,蓋住了杯蓋,說道:“這個事情交給我吧。”
兩人看向陳杰。
“外貿部有一些跟我一起走過長征的老夥計,我看能不能麻煩他們想想辦法。”
周龍嘯一笑,說道:“那就辛苦我們陳大書記跑一趟?”
三人相視一笑。
經過電子管廠與外貿部的妥善協商,電子管廠最終在工業館大廳爭取到了一塊位置,面積雖然不大,但是他們本來就是小件展品,對電子管廠也足夠了。
周龍嘯讓市場部的人帶著電子管廠的十八種產品和印好的宣傳冊以及產品目錄前往廣州參加,並從翻譯科派了兩個人一同前往。
4月25日,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中蘇友好大廈拉開帷幕。
周總理親臨現場視察,並提議將活動簡稱為“廣交會”,此後這個名字便沿用了下來。
廣交會的舉辦對於我們打破國外的封鎖有重要意義。當時國內大量的建設物資都需要進口,但是進口商品就得有外匯,畢竟我們當時不能用人民幣跟外商結算。所以國家當時急需外匯。
首屆廣交會有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200名採購商到場參加。
廣交會發展到今天,規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第137屆廣交會已經吸引了來自全球216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1萬名境外採購商參加。如果與這個數字相比,首屆廣交會也許稍顯“寒酸”了一些。但是這無疑是對外界的一個訊號,想要透過封鎖和孤立困住中國,是行不通的。
從此廣交會成為了中國與外界之間一個貿易的橋樑,我們與世界的距離被大大地拉近了。
電子管廠爭取到了在國家搭建的平臺上亮相的機會,前往參會的人員都很興奮。
去之前廠裡專門讓翻譯科給他們做了社交英語培訓,每個人還發了一身新衣服。
市場部的人穿著新衣服,精神抖擻地站在會場裡,手裡拿著傳單和資料,見到有外國人就遞過去,不管對方是哪國人一律說“哈嘍”。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要把廠裡的產品宣傳出去。
當然事情沒有這麼順利。
電子管廠的人宣傳了幾天,但是依舊沒有外商感興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