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濱遜漂流記開始

第101章 平底鍋

……由於石磨還未製成,他暫時無法將麥粒磨成麵粉,只能提前挑選好麥粒,以備日後使用。

收穫莊稼以後,陳舟歇了兩天——每天往山上搬運石材和白土太累了,他得緩緩。

7月18日,他重新投入工作。

眼下可做的事其實並不少,但特別緊迫的事幾乎沒有。

糧食方面雖然有些緊缺,套中的兔子、鴿子洞中的野鴿、河邊的青蛙以及不時打到的大鳥都可供食用。

若實在沒得吃,還可以對野山羊下手。

節省一點,一頭野山羊足夠食用一週,羊油還能用來補充脂肪。

……

六七月份是收穫的季節,也是孕育新生命的季節。

母山羊最早懷孕,隨後捕到八隻幼鼠。

臨到六月末,提子和小灰灰喜結連理,提子懷上了小灰灰的骨肉。

隨著時間的推移,母山羊和提子的腹部越來越大,八隻老鼠成長速度更快。

得益於充足的食物,它們的體型像吹氣球一樣瘋長,毛髮油光水滑。

光看這身皮不看長相的話,不知道的沒準會以為它們是水獺。

陳舟不太清楚老鼠這種動物是公的大還是母的大。

但他能觀察到,關在鼠圈中的老鼠體型有明顯的差距,其中三隻較大,五隻較小。

透過體型,他判斷三隻大的是公老鼠,五隻小的是母老鼠。

不過在七月十四日,投餵老鼠時他看到老鼠因爭搶兔肉丸子站起來時,意外發現了辨別老鼠性別的正確方法。

原來接近亞成年的老鼠已經能明顯地看出生殖器官了。

站起來搶奪兔肉丸子的那隻老鼠臀部有明顯的兩個蛋蛋,也就是說,它是一隻公鼠。

但這隻公老鼠並不在那三隻大老鼠的行列中,反而是體型較小的那一隻。

倒有兩隻“大一號”的老鼠,翻過來並不能看到蛋蛋,卻能在肚皮上找到兩排乳頭,從而得出它們是雌鼠的結論。

有了明確的判斷方式後,陳舟用木棍將老鼠掀翻,挨個檢視。

最後他發現自己簡直是養了一個老鼠繁殖工廠。

這八隻老鼠中竟然有六隻母老鼠,公鼠僅有兩隻,倘若母老鼠每胎能下五個仔的話,待第一批老鼠全部懷孕後產崽後,他就能收穫足足三十隻小老鼠。

按照他目前的釣魚技術,這三十隻試毒鼠長大後足夠用大半年——

因為他每次只能釣到兩三種魚。

好在挑戰沒有強制他捕魚的方式,經過這麼長時間的親身體驗,陳舟已經明白自己的釣魚技術到底有幾斤幾兩,並開始為攔河設網和魚叉刺魚做準備了。

除釣魚外,趕海也是個獲取食物的好方法。

每次潮退前往沙灘時,他都能在溼潤的沙地上發現死魚或是稀奇古怪的海蜇、貝類、螃蟹、海星、海膽等海生物,卻因不熟毒性不敢貿然食用。

有了這些大公無私“試毒鼠”的勇敢獻身。

可以想象,日後的食譜將會越擴越大,遲早能囊括整個島嶼的所有物種。

每每想到自己將來的幸福生活,頓頓海鮮山珍,陳舟就會感到遺憾。

他空有無數上好食材,卻沒有各類調料,這與現代社會完全是反過來的。

……

島上資源和人力有限,他能想到的常見調料中,只有醋、酒、醬、鹽是可以製造的。

醋能用酒發酵,酒可以用葡萄釀造,也可以使用大麥釀造,釀多了還能製成醋。

鹽的需求基本靠海邊的晾鹽池,雖然質量稍差,但勝在產量高,主打一個管飽。

旱季炎熱,每隔一週時間,隨便在水泥結晶池裡刮一刮都能收穫四五斤鹽,供應陳舟食用綽綽有餘,山羊夫婦也沾了光,實現了鹽分自由。

至於醬的製造,就要等小麥產量夠高,可以支撐大量麵粉消耗時才能製造了。

……

陳舟的三姥姥是幹活的一把好手,心靈手巧,平時扎個笤帚苗掃把,綁個雞毛撣子,搓個麻繩都不在話下。

她做的饅頭大醬醇香誘人,燉菜時放一勺,增鮮提味。

或是弄點碎肉雞蛋,加點油摻和在一起一炒,往麵條上一淋,那滋味別提多帶勁兒了。

從她那裡,陳舟學到了大醬的製作方法,其主要原材料就是老面饅頭和鹽。

老面,就是將和好的麵糰放在面板上,長期置於空氣中,吸附了野生酵母菌的面,這種面自帶菌種,有利於大醬的發酵。

饅頭掰成小塊放在陰暗且溫度不算太高的地方發酵,等饅頭長出白毛後再拿出去晾曬。

為加快饅頭的晾曬速度,可以把饅頭塊掰得再小一些,直到它們被曬得一點水分都沒有,再將其放入乾淨的容器中。

主材料備好後,還需要花椒、大料、茴香等調料熬水,還要用到醬曲和鹽。

花椒大料以及醬曲陳舟自然是沒有的。

但他聽三姥姥講過——

醬曲,也就是醬引子,在做醬的過程中隻影響發酵速度,並略微影響大醬的味道,對能否成功沒有決定性的作用。

花椒和大料也是一樣,隻影響大醬做成後的味道,也就是60分和90分的差異,不至於讓大醬變得多麼難吃,頂多使大醬的風味沒那麼多樣。

說到底,最要緊的材料只有饅頭、鹽和水。

只要有這三樣,大醬就能做出來。

待細碎的饅頭塊晾乾後,準備一個乾淨的大缸,把饅頭塊倒入其中。

隨後往缸中加入晾涼的調料水或者晾涼的淨水,水無需太多,稍稍沒過饅頭即可。

添水的同時,還要按照比例往缸中放鹽。

據陳舟三姥姥所說,口重的人,一斤饅頭放四兩鹽,不喜歡太鹹的,放三兩即可。

加入全部主材料後,用布匹封住缸口——農村通常使用紗布。

到這裡,就可以把缸搬到太陽底下晾曬了。

晾曬中的醬缸不能被雨淋,每天都需攪拌。

一般來說,曬一個月就能聞到醬香了。

當然,嚴格來說陳舟目前還沒有適合發酵的容器。

木桶肯定是不行的,玻璃器皿太小,根本盛不了多少饅頭塊,而且也不便於攪拌。

大鐵罐子倒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它肩負著燒水的重任。

大醬要曬一個月,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一直使用鐵壺燒水,就吃不到燉菜,也不方便撈米飯了。

對此,陳舟的解決方案是——製陶。

他相信,在麵粉多到可以做醬之前,他一定能搭建好炭窯和製陶爐,成功燒製出大小合適的陶罐。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