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如同英國西區的劇院一樣,百老匯也因為時代的原因,進入了屬於它的低潮期。
至於陷入低潮期的原因?
只能說這個世界上的事物,從來都不是獨立發展執行,而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
六十年代開始,阿美利卡因為電視媒體的蓬勃發展,衝擊了電影行業,迫使好萊塢大製片廠在電影製作上,朝著大製作,大特效的方向轉變,重新將消費者吸引回院線。
而大場面的動作片出現,動作片巨星的誕生,幫助電影行業重返輝煌的同時,一個不小心就波及到了傳統劇場行業。
畢竟不管百老匯劇場的佈景再怎麼精美,演員的表演再怎麼投入,都不可能比得過巨大銀幕帶給觀眾的視覺衝擊。
而羽生秀樹很清楚,大製作動作片對於劇場市場的衝擊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如今環球影業與詹姆斯·卡梅隆合作,正在製作的《終結者2》。
以及與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即將談妥酬勞問題,即將進入籌備環節的《侏羅紀公園》,將會徹底讓電影進入大特效時代。
到了那時候,即便百老匯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抵擋來自好萊塢大片的衝擊了。
當然,百老匯並不會因此衰落。
但算算百老匯劇目的製作成本,一般百老匯話劇的平均製作費用就需要300萬美元,音樂劇則會根據規模大小在800萬到1500萬美元之間。
如此高的成本,已經相當於如今好萊塢中等製作成本的電影了。
而在這種成本之下,百老匯的劇目製作週期,甚至不比好萊塢電影短,很多時候還會超過好萊塢大製作的製作時間。
有些大型音樂劇,製作公司準備上三四年也是常有的事情。
成本高,製作週期長也就罷了,偏偏盈利能力還遠遠不如好萊塢電影。
且不說百老匯劇目的製作,百分之八十都會虧本,就算有些劇目在百老匯取得了成功,並開啟巡迴演出,那盈利也是遠遠比不上電影的。
畢竟真人表演的效率,又怎麼可能比得上膠片放映呢。
當然這些問題並非現在才出現,早在好萊塢大製作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只不過在沒有受到大片衝擊之前,市場回報還能勉強支援劇院和製作方良性迴圈。
但大製作的出現,卻沖毀了最後一絲勉強。
逐利的資本迅速出逃,寧可去投資好萊塢電影拼盤,也不願意投資百老匯的製作公司,只剩那些百老匯劇目愛好者的支援。
然後製作公司因為缺少資金製作劇目,導致百老匯新劇不足,只能演出老劇目,進一步造成觀眾流失,陷入惡性迴圈。
這樣看,如今投資百老匯似乎不是個明智的選擇。
不過熟知未來的羽生秀樹卻知曉,百老匯接下來會拿到和倫敦西區一樣的劇本。
雖然百老匯傳統的運作機制已經無力維持,但卻會因為國際局勢的變化,致使阿美利卡成為所謂的“燈塔”。
然後作為燈塔文化符號代表之一的百老匯,直接受到了海外的狂熱的追捧,從單純的文化符號,某種程度上變成了“旅遊”符號。
近些年,這種情況已經出現。
但接下來才是關鍵。
隨著老大哥的離開,海灣那邊的戰爭又震撼了全世界,這種情況將會被催化到極限。
好萊塢大片出海,橫掃全世界,瘋狂輸出阿美利卡文化與價值觀。
而百老匯也因此吃到了巨大的紅利,幫助它在原本機制極盡崩潰的情況下,進入了又一個輝煌。
想到這裡,羽生秀樹對於彼得·彼得森的投資,突然多了一些興趣。
趁著低潮期入場,趁著“西風”高漲肯定能獲得豐厚的彙報。
而羽生秀樹還意識到一件事,那便是投資百老匯,給他帶來的絕非直接金錢收益那麼簡單。
首先,投資百老匯,可以讓他更方便的獲取百老匯劇目的電影改編權。
雖然隨著大片時代來臨,百老匯劇目的改編在好勞務日漸式微,但偶爾也會有不錯的劇目故事,適合在衝獎賽道上發力。
其次,未來百老匯作為阿美利卡對外展示得重要“文化”舞臺之一,同樣可以作為一個幫他推廣IP的舞臺。
舉個例子,演出漫威故事的舞臺劇。
不過這似乎不會被某些堅持傳統的百老匯劇院接受。
但沒關係,內百老匯不成,他就再投資外百老匯劇場。
到時候只要劇目能取得成功,財帛動人心之下,他就不信其他劇場不會跟進。
這種情況下,無疑會加速這些IP在北美,乃至世界範圍內的推廣速度。
想到這裡,他緩緩開口道。
“彼得,我對這些投資很感興趣,但覺得有些投資不夠合理。”
彼得·彼得森趕忙問,“比如呢?”
羽生秀樹說,“比如這份劇場投資,有些劇院雖然在內百老匯,但本身卻毫無價值,甚至還不如外百老匯的熱門劇場。”
聽到羽生秀樹的話,彼得·彼得森攤攤手道,“Seraphim,這很合理,因為這就是投資組合的意義。
就好像好萊塢的電影拼盤投資一樣,你作為環球影業的老闆,應該很清楚這點。”
羽生秀樹當然知道彼得·彼得森在說什麼,這種組合投資,肯定是將優質投資和劣質投資打包起來出售。
只是羽生秀樹很好奇,彼得·彼得森這傢伙到底是如何與百老匯的投資人溝通的。
不過他知道百老匯背後有劇院聯盟,以及劇院管理公司,或許這些勢力和彼得·彼得森達成了某些協議。
可即便如此,卻也不代表他願意接受彼得·彼得森提供的投資組合。
羽生秀樹拿過資料,用筆在紙上圈定了多個劇院的名稱,然後對彼得·彼得森說,“如果我投資的話,這個投資組合裡,我只願意接受這幾個劇院。”
彼得·彼得森眼看羽生秀樹提出條件,並且是他絕對無法接受的,彼得·彼得森非但不惱火,反而異常開心。
因為羽生秀樹既然願意提條件,那就證明羽生秀樹是真心想要投資的。
比起投資組合的變化,他其實更看重的是投資成功。
如今百老匯日子不好過,有些投資人著急脫手,有些人則急需要資金支援,所以才會聯絡上他,並給予高昂的回報。
羽生秀樹這位從事娛樂傳媒行業的超級富豪,不管對百老匯,還是他而言,都是最優的人選。
彼得·彼得森笑道,“Seraphim,只是這幾家的話,你知道是不肯能的。”
羽生秀樹強勢道,“彼得,我是投資人,沒什麼是不可能的。”
彼得·彼得森又圈了幾個劇院名字勸道,“不如再加上這幾家如何?”
羽生秀樹輕笑道,“呵呵,那你還不如幫我添幾家外百老匯的劇院呢。”
彼得·彼得森驚喜道,“你對外百老匯也感興趣?”
羽生秀樹說,“只要能賺錢的投資,我都感興趣。”
“那不如……”
“可以,不過……”
……
就這樣,兩個人圍繞投資進行各種拉扯,直到臨近傍晚才告一段落。
不是因為投資已經敲定,這麼大的投資,根本不肯能如此快就確定。
接下來,彼得·彼得森還會根據羽生秀樹的要求,重新制定搭配投資組合。
而羽生秀樹也會安排手下,對投資進行詳細的調查,然後接替他與彼得·彼得森進行接觸。
只能說了,這項投資才剛剛開始而已。
咖啡店內,彼得·彼得森收起資料對羽生秀樹說,“Seraphim,你可真是謹慎。”
“數億美元的投資,當然值得我謹慎。”
羽生秀樹雖然有錢,但他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
然後就在這時,一直充當花瓶,全程都沒說幾句話的格蕾·海斯,卻突然衝羽生秀樹發出邀請。
“既然Seraphim先生到百老匯了,不如一起去看場演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