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教授說:“很難得啊,建設祖國要靠你們年輕人了。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很重要的,要好好研究發展自己的技術。”
陳貴良道:“我今年開了一家新公司,叫鴻蒙科技。外國人做出了智慧手機,我也要做中國人的智慧手機。現在有些專利還繞不過去,會被外國人卡脖子,就算不卡脖子也要給外國人交專利費。我打算等公司盈利了,一邊賺錢一邊研發技術。”
“這個想法很好,”於教授問道,“智慧手機跟現在用的手機有什麼區別嗎?”
陳貴良說:“智慧手機還在初步發展階段。但它未來的發展方向,就類似能握在手裡的個人電腦。”
於教授驚訝道:“這麼先進?看來我已經落伍了,都沒有聽說過智慧手機。”
陳貴良說道:“新技術發展很快,我們現在只能追趕美國的腳步。”
“只要用心,就一定追得上的。”於教授鼓勵道。
陳貴良怕他累著:“我們再聽一會兒京劇吧。”
於教授笑道:“我還沒那麼經不起折騰。”
陳貴良說話之間,已經按下錄音機的播放鍵,於教授笑著閉眼靠在輪椅上聽戲。
直播員那邊,還在慢慢釋出文字課程。
攝影師時不時拍一張於老的照片,取下資料卡交給直播員把圖片發出去。
“直播間”人數不多,但也不少,已經增漲到12萬人。
到學生提問環節,觀看人數終於突破15萬。
直播員選了一個問題:“於老,有一位錦城學院的同學問,你們當年是不是完全用算盤來計算資料?”
於教授笑道:“有用算盤。但也有一臺計算機,很多單位一起使用。我們單位能使用那臺計算機5%的時間。”
直播員噼裡啪啦打字回覆網友,又說道:“有一位浙大的同學問,您當時的研究領域好像不是這個。接到任務的時候是什麼想法?”
於教授說:“大家都不是研究這個的。但美國欺負人,軍艦都開到我們近海了。我們怎麼能忍?以前學的那些知識,只能先放到一邊,鐵了心要把這個搞出來。”
直播員回覆網友之後,又說道:“有一位西交的同學問,你們當時都遇到什麼困難?”
於教授說:“全是困難啦。剛進組的時候,大家連用什麼元素來反應都搞不清楚,只能引用美國那邊公開發表的論文。美國的論文資料是錯誤的,害得我們走了彎路。事後想想,美國人可能是故意發表錯誤資料。”
講座和問答,只能使用非常模糊的表達,不能談及具體的敏感詞彙。
甚至連用於教授名字來命名的構型都不能提——其實已經可以提了,但相關部門謹慎起見不讓說。
直播員忽然笑道:“於老,這裡有人說,他是您當年的學生,現在擔任某機構的研究人員。他借自己手下博士生的賬號向您問好。多年未見,沒有您的聯絡方式,只大概知道您現在住哪兒。他還問2009年的春節,方不方便來給您拜年。”
於教授樂得合不攏嘴:“有時間,哪天來都行,甭管什麼過不過年。我一般都在家的。要是我恰好不在家,就讓他跟警衛聯絡。”
又回答了一些問題,這趟網路圖文講座正式結束。
陳貴良問直播員:“多少學生聽講?”
直播員重新整理了一下:“將近18萬。網路重新整理有延遲,應該已經超過18萬了。”
陳貴良笑道:“於老,您今天又有了18萬個親傳弟子。”
“哈哈,”於教授笑得很開心,掏出一張存摺說,“你們這個形式很好,以後還可以來找我。對了,你說要把我的講課酬勞捐給希望工程。把這張存摺裡的錢,一起捐了吧,幫我捐給這次的災區人民。”
陳貴良雙手接過存摺:“下次來的時候,我把捐款憑據給您帶來。”
於教授說:“我相信你。”
陳貴良告辭的時候,於老的家人留他們吃飯,再三感謝之後才離開。
陳貴良這次還帶了禮物,說是自己寫的書。
於教授也不知道是什麼書,等他們離開之後,才拆開包裝紙檢視,卻是《明朝那些事兒》的前五冊。
於教授翻開讀得津津有味,這玩意兒讀起來不費腦子。
陳貴良帶著攝影師和直播員,在附近找了一家飯館吃午飯。談起於教授的居住條件,大家都是一陣唏噓感慨。
這次的圖文直播非常成功,18萬峰值線上已經特別牛逼了。
直播內容擺在那裡,還會有更多學生來瀏覽。
陳貴良又給邊關月、陳小旭打電話,約好時間下次一起去拜訪於教授。
邊關月給於教授唱川劇,看酷愛京劇的於老喜不喜歡。
陳小旭打算唱《枉凝眉》,再跟於教授聊《紅樓夢》劇組的趣事。尤其是那些紅學家的趣事,想必老人家會很感興趣,畢竟於老是紅學愛好者。
陳貴良忽然想起自己的老祖祖,就是今年冬天過世的。
他打算趁著回老家當火炬手,在祖祖家裡多陪幾天,買個輪椅推著老人到處走走。
………
(推薦一本重生文:《從2008開始》,牛馬程式設計師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