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旗下有三大資金池。漢華、紅巖和徐氏美國慈善基金會。
後者能成立,還多虧了漢華。
它把自己05年做多黃金;06年聯手高盛、大摩、蒙特斯家族,鑽美國評級機構的漏洞,把3b級房地產cds債券打包成3a級。
入賬近四百億美元。
07年直接做空美國cds債券。
為了避免繳納高額的短期資本利得稅。
漢華把自己在美國的收益全拿出來成立了‘徐氏家族美國慈善基金會’。
當然這個基金會只是他們內部稱呼。
外面看到的,實際上是二十多支由徐氏家族親屬名義成立的慈善基金會的集合。
每支基金會都控制著四十多億美元。
這些基金會名義上的管理方,都是徐家的大小親戚。
姑、姨、叔、舅等等。
他們拿著美國綠卡,領著基金會發放的資金,在美國和華夏買房子買地,生活過的很舒心。
也算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不管誰看,都挑不出毛病。
至於這些基金會的投資,全部都由徐良負責。
經過多年投資,所有基金會淨資產巔峰時刻突破1000億美元(包括資產增值)。
持有資產近2000億美元。
所以這些資產中有一半是徐氏旗下各大企業發行的企業債。
這也是徐良成立這些基金會的主要目的之一。
為徐氏企業的財務兜底。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克里斯蒂娜·徐基金會,槓桿收購維旺迪成功後,所有債務都轉嫁到了維旺迪身上。
類似於格雷澤家族收購曼聯的操作。
這次槓桿收購,產生了近200億歐元的債務。
這一大筆錢,紅巖提供了大部分,渣打銀行提供了一部分。
當然,這麼一大筆錢,三方不可能讓它一直留在自己的賬戶上,資金利用率太低了。
所以,就跟高盛、摩根等投行談判,做了一個證券化。
一如美國的房地產貸款證券化。
也就是mbo債券。
因為維旺迪的負債實在太高,這筆債券的利息又不是很高。
推出之後,客戶不多。
大部分都被‘徐氏美國慈善基金會’買了下來。
這就是兜底。
類似的例子還有西武集團、泰華集團、優尼科等等。
它們都透過發放企業債來募資,擴張集團的業務。
因為每家企業的資質不一樣,企業債在市場上銷售情況也不同。
泰華的債券因為有實質的地產業務作抵押,所以是最好賣的,幾乎沒用‘徐氏慈善基金會’兜底。
中芯國際、海力士和京東方是最差的。
近四百多億美元的債券,75%都是徐氏美國慈善基金會兜底。
為了避免這種利益輸送太過惹眼,徐氏美國慈善基金會還投資了蘋果、亞馬遜、ebay、google等企業的股票和債券。
這些投資帶來的資產增長,對沖掉了中芯國際、海力士、京東方的債券損失。
雖然不是全部的損失,但賬面也好看了很多。
徐夢:“中芯國際、京東方、海力士的股權和企業債已經全部賣掉,虧損61.28%,虧損213.376億美元。
泰華、維旺迪、優尼科等9家徐氏企業,總計394億美元的企業債,虧損39.82%,累積虧損157.6億美元。
現在‘徐氏美國慈善基金會’賬面現金還剩下725.28億美元,另外還持有google6.87%、蘋果公司9.74%,亞馬遜12.37%的股權。”
從雷曼事件爆發後,‘徐氏美國慈善基金會’就開始吸納兩家公司的股權。
到現在,兩家公司出現在市場上80%的流通股都被它收走了。
當然,收購還在繼續。
徐良點頭後,“從現在開始,把google、高通、博通,以及所有石油公司都納入投資範圍。”
“現在就要入場?是不是太早了?”
“等到危機出清,大家都開始下場搶股權的時候,再想買恐怕就難了。”徐良道。
隨著智慧手機的大爆發,高通和博通的股權肯定會觸底反彈。
投資石油公司,自然是為美國轉嫁危機,拉昇全球油價做準備。
“行,反正你是金融天才,你說投資那我就安排投資。”
徐良:“慈善投資的事,安排的怎麼樣了?”
“按照你的吩咐,5億美元投給了那些美國政客的‘白手套’,18億美元投給了徐氏在美國和非洲成立的那些慈善學校。
剩下3億美元,投給了非洲國家那些政客和軍閥的‘白手套’。”
所謂的‘白手套’,就是老美政客,以及非洲政客和軍閥們成立的‘慈善基金會’,一個個偉光正的慈善專案,實際上運作的都是黑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