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導演睚眥必報

第103章 電影和現實的完美聯動

突如其來的淋巴癌,讓她在恐懼和驚慌中做出了“不讓座”的缺乏道德的行為。而就是這一件小事,網路暴民在不瞭解真相的情況下,否定了她所有的人格和品行,諷刺她為“墨鏡姐”,隱藏在電腦螢幕後那些從未謀面的人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每個人尖銳鋒利的兇器,僅僅是無害的滑鼠和鍵盤。這讓我們不禁想到了現實當中的“粉發女孩”,或許也正因為有現實裡的她的遭遇,讓葉藍秋的遭遇變得更加真實可信。

電影最後,美麗的葉藍秋自殺了,讓葉藍秋走向絕路的真兇,是癌症?還是比癌症更可怕的網路暴力?導演沒有刻意描寫葉藍秋自殺的畫面,平淡而客觀的敘述,卻給人更深的思考和衝擊。讓觀眾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施暴者,而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追求所謂的真相,而是請不要用你的言語和評價傷害無辜的人。

其實如果到此為止,我個人認為這不失為一部好電影,可惜,陳默導演太注重商業化了,所以,他給予了電影一個不同的結局,他讓那些網暴者,同樣的接受法律的制裁。

這樣的結局,或許在觀眾看了大快人心,也讓雙十二的案件審理更受關注,可是卻少了些許的思考。”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卻對《搜尋》的結局推崇備至。

比如企鵝娛樂的電影影評版塊的專職影評人竇青。

“生活總會繼續,我們總這麼安慰自己,哪怕生活中再多的苦難與誤解,我們總相信一切都會雨過天晴的不是嗎?這樣的心靈雞湯喝的多了,真的就有用嗎?

看這部電影之前,我看過小說,小說裡面的結局,陳若兮被網暴跳樓自殺,遠比電影更加殘忍,再有小說裡喜歡葉藍秋的醫生,要透過手術去迫害莫小渝也更加的凸顯了人性的惡。

我一度也有些擔心。

因為如果真的將小說的內容完全搬上大銀幕,那這部電影就太鋒利了,鋒利到令人無法直視的程度。

結果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談談陳默導演鏡頭當中的這些角色吧。

首先,葉藍秋。

葉藍秋,相信看過電影的人,都會是最最心疼的,可我也恨她的驕傲。

恨她的自私,恨她的狠心。

你為什麼要獨自承擔痛苦?你為什麼不讓任何人走進你的心裡?你為什麼不信任愛你關心你的人?你為什麼可以棄他們而去?

你為什麼要告訴楊守誠你愛他,你知道他一定會在玫瑰旅店等你,那你為什麼要讓他等不到你的人直等到你冰冷的身體,早已沒有了溫暖。

只要你當初把一切說清楚了,事情完全就是不一樣了,你為什麼要獨自承受?你的不解不辨傷你最深。你是別人眼中的墨鏡姐,是沈流舒眼中的驕傲,是莫小渝眼中的小三,是陳若兮眼和楊佳琪眼中的新聞焦點。可,這些都是別人強加給你的,不是嗎?你只是一個在陌生的城市裡孤傲地活著的脆弱女孩,用御姐的造型和外表,去掩蓋一顆脆弱的心。

你以為你很堅強,所以,當你知道自己的病情,你不願相信,你多麼希望是醫院弄錯了,你的人生還沒來得及綻放卻要收尾了。當公交車上的不讓座引起群眾的謾罵時,你不是卑微地道歉和讓座,而是抬起你天鵝的脖子對老人說要坐坐這。你以為不過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卻不曾想,因此改變了你,陳若兮,楊守誠一系列人的命運。

當不讓座紛紛揚揚,你的所有隱私都被曝光,你想的不是出來把話說清楚,而是一個沒有被電視臺播放的道歉影片以及消失在人海,你以為你可以獨自安靜地走過最後的七天。楊守誠的出現,打破了你原先的平靜。當愛開始在兩個人心中蔓延,一切都不一樣了。

我和幾個同行談論過,導演對葉藍秋的偏愛。

因為這部電影裡面,他把葉藍秋拍的太美太美了。

然後我們才發現,原來這不是偏愛,而是殘忍!

是的,這是用最溫柔的方式,做著對觀眾最殘忍的事情。

把最美好的葉藍秋塑造出來了,然後,她自殺了!那一刻,我相信很多觀眾都會如同我一樣,心中充滿了對那些網暴者的恨意,因為是他們毀了這份美好!

所以看到陳若兮,同樣的是漂亮的範彬彬出演的陳若兮,看到她被網暴,我相信很多人心裡是快意的。

可這也是導演安排的最殘忍的另外一個部分。

網暴者被網暴,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很快意的一種復仇的方式,可是卻細思極恐。

因為陳若兮的被網暴,同樣的也是網暴啊!

為此忍不住萌生一個疑問,葉藍秋被網暴,無疑是不正義的迫害,是一群人站在他們自認為的正義的一方對葉藍秋進行了審判。

那麼陳若兮呢?她面對的網暴,難道就有什麼不同嗎?

很喜歡陳默導演安排的結局,網暴一直都存在著,去討論它的成因,或者妄想去杜絕網暴的發生,無疑是痴人說夢,也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真正的讓網暴者們恐懼,在他們的頭頂懸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顯然才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有這把劍懸著,才能在全民狂歡的網路平臺上,讓作為一名普通的觀眾或是看客的我們,在面對一些新聞事件時,問自己一下:“這一定是真相嗎?”

在這場搜尋的保衛戰中,每一個充滿正義感的網民都在對有關葉藍秋這一段不讓座影片新聞吐唾沫,極盡所能地評價,責罵、辱罵甚至人肉,把她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全然不知事件的背後真相,可怕也可憐。

而且,電影和現實都在無時無刻的警告著,警醒著,不要濫用你們的正義感,否則有可能“達摩克利斯之劍”就會落在你的頭上!我們一直在討論電影的意義是什麼?那麼我想《搜尋》這部電影被拍出來的意義,就是如此吧,希望這樣的關注現實的電影,越來越多越好!”

伴隨著電影點映口碑的發酵。

《搜尋》的點映場幾乎是場場爆滿,而第一批去看點映場的觀眾,都對陳默給予的那個結局,也是讓很多人讚不絕口。

主要是時下的電影當中,這種現實和電影聯動的這麼頻繁,聯動的這麼自然的的確非常少見。

看過這部電影的,會自然而然地去了解,為什麼是12月12日,自然而然地也會知道“粉發女孩”被網暴事件。

同樣的,也會對這個案件給予更高的關注。

所以,兩者形成了完美的聯動,“粉發女孩”被網暴事件,讓觀眾聚焦網暴電影《搜尋》,《搜尋》的結局,同樣的反過來讓大家聚焦這個案件在現實當中的開庭日期。

如此良性迴圈,對於觀眾而言,代入感更強,同時也能對“粉發女孩”的遭遇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

電影展現了網暴的可怕的過程,以及對當事人的傷害有多深。

更能讓大家明白,理解粉發女孩在遭遇網暴的時候的那種無助和絕望。

當然了,電影本身也很出彩。

點映場的火爆,也讓影院方面紛紛給予加場。

讓原本的小規模點映,突然規模就不小了。

網暴案也因為《搜尋》的結局的聯動,也爆發出了更高的熱度。

不過也出現了一些情況,那就是那些此前網暴“粉發女大學生”的人,開始也出現了一些被網友“網暴”的情況。

不得不說,這也是陳默此前不曾預料到的,雖然他在電影裡面,讓陳若兮也被網暴了,可是真的沒想過,哪怕是在網暴案即將開庭審理的情況下,居然還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