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2》的國內票房成績有些差。”
飛躍影視,辦公室內,陳飛指尖敲著桌面,視線落在報表上那行“17.44億”的數字上,眉頭微微皺著。
外界這會都在討論《寄生蟲》入圍奧斯卡的事,但他卻沒怎麼去關注。
對於既定的事實,沒什麼好值得去討論的。
反倒是對《阿凡達2》的國內票房成績,他不是很滿意。
視訊通話對面,娜塔莎點點頭,目光看向了桌上一份國內票房對比表,緩緩說道:
“確實不盡如人意,第一部當年在國內拿了13.78億,那會兒還是2010年,影院數量、觀影習慣都沒法和現在比。
這十二年裡,國內電影市場擴容了多少?光銀幕數就翻了快十倍,春節檔單部影片都能破50億,可它第二部只比第一部多了不到4億,說不過去。”
陳飛聞聽此言,特意強調了一番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間隔十三年,國內觀眾對‘視效革命’的新鮮感早就淡了,第一部當年靠3d技術讓觀眾覺得走進了潘多拉星球,可第二部除了水下動作場面,核心的技術突破卻沒那麼直觀。
大家現在見多了《流浪地球》的太空電梯、《南海歸墟》的粒子水墨,對只有視效沒故事的片子,容忍度越來越低了。
而且它的劇情太拖沓了,三個小時的片長,前半段鋪墊家庭矛盾磨磨唧唧,到了後半段衝突才起來,不少觀眾看到一半就坐不住了。”
聽到這些話,娜塔莎也不由得皺起了眉:“那現在怎麼辦?”
陳飛靠回椅背上,輕呼了口氣:“說到底,這部電影還是沒抓住國內觀眾的需求。
以前好萊塢大片靠‘技術碾壓’就能輕鬆收割票房,但現在卻不行了,觀眾要的是‘技術為故事服務’,是能共情的角色、能記住的情節,《阿凡達2》這點沒做好,成績自然上不去。”
市場變化太快,卡梅隆拍片又墨跡。
他還在固守著以前那一套,但卻不知道,光靠“情懷”和“技術噱頭”,早就撐不起票房了。
“你把我剛才那些話整理一下,轉告給卡梅隆那邊。”
陳飛抬手揉了揉眉心,語氣平靜卻帶著認真:“讓他務必在第三部裡多注意這些,要是還按第二部的路子來,下次國內票房怕是得更難看。”
娜塔莎點頭應道:“好,我這就去聯絡他。”
視訊通話隨即結束通話。
辦公室裡靜了下來。
陳飛沉思片刻,開啟電腦上,找到票房統計頁面,專門查詢起了《阿凡達2》的海外資料。
頁面很快載入出來,他看著看著,不自覺挑了挑眉。
國內觀眾雖然不買賬,但海外市場倒是另一番景象。
北美上映一個月,票房穩穩破了6億美元,穩居年度票房榜第一,不少媒體還在預測最終能衝8億美元。
歐洲這邊更熱鬧。
英國、法國、德國三國累計票房加起來超3億美元!
當地影評人更是誇讚稱:“《阿凡達2》的水下動作戲完全是影史級突破!”
許多觀眾為了看imax版本,甚至願意提前一週搶票。
而在亞洲其他地區裡,韓國票房破1億美元,日本也有8000多萬美元進賬,東南亞的印尼、泰國等國,票房也都比同期好萊塢大片高出一截。
算下來,全球上映一個月,《阿凡達2》的海外總票房已經衝到13.5億美元,加上國內的17.44億人民幣(約合2.5億美元),全球累計票房近16億美元。
陳飛看著這串數字,不由得微微點頭。
果然,好萊塢那套“視效至上”的打法,在海外市場依舊強勁。
畢竟比起國內觀眾對“故事質感”的高要求,不少海外觀眾仍願意為極致的技術奇觀買單。
只是,陳飛心裡清楚,這種“內外差異”不會一直持續。
等國內電影工業的技術再往前趕趕,海外觀眾也看夠了“只有場面沒內容”的片子,到時候,卡梅隆要是還不調整,恐怕就不只是國內票房差這麼簡單了。
而就在他正對著海外票房資料琢磨時,桌上的電話突然響了,螢幕顯示是郭樊。
“陳導,你有沒有看網上?最近突然冒出來不少《流浪地球2》的差評,有點不對勁。”郭樊的聲音裡帶著點困惑。
陳飛挑了挑眉:“哦?我看看。”
結束通話電話,他直接切到各大售票平臺的影評區和豆瓣短評區。
不看不知道,一看還真是!
前陣子幾乎一面倒的好評裡,突然摻了不少刺眼的一星、二星評價,翻了幾頁都沒斷。
他隨手點開幾條,越看越覺得刻意:
“特效是不錯,但太空電梯那段太假了吧?現實裡哪有這麼穩的?為了炫技完全不顧科學邏輯,尬得很。”
“三個小時太長了!中間圖恆宇和女兒那段戲根本沒必要,刪了能緊湊半小時,導演就是捨不得剪自己拍的東西。”
“李雪建老師演得是好,可臺詞太刻意了,‘我們的人一定可以’聽得我起雞皮疙瘩,強行煽情沒意思。”
“所謂的硬核科幻也就那樣,很多設定都是抄國外的,只不過套了箇中國殼子,吹得太過分了。”
這些評論看著像那麼回事,細想卻全是雞蛋裡挑骨頭。
太空電梯本就是科幻設定,追求的是視覺震撼而非完全復刻現實。
圖恆宇的線明明是推動“數字生命”線的關鍵,李雪建的臺詞更是戳中了不少人對“中國人韌性”的共鳴……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優秀賣點!
陳飛指尖在滑鼠上頓了頓,眼神微沉。
從他的經驗來看,很顯然,這並不是正常觀眾的吐槽,分明是有人在背後帶節奏。
他抄起電話,直接撥給了公關部主管。
電話很快接通。
他直接問道:“網上《流浪地球2》那批突然冒出來的差評,你們查了沒?”
電話那頭的主管連忙應聲:“陳董,我正準備給您打過去!剛查清楚了,這些差評不是普通觀眾的自發反饋,源頭是一批專業水軍。”
“專業水軍?”陳飛挑了挑眉,指尖在桌沿輕叩,“路子查明白了?”
“查了個大概,”主管語速加快,“這些賬號大多是新註冊的‘路人號’,評論模板化很明顯,而且集中在同一時間段釋出,ip地址散在好幾個城市,但背後有統一的控評痕跡。
我們順著線索摸了摸,隱約能看到幾家和歡喜傳媒有長期合作的公關公司影子,不過他們做得很隱蔽,沒留下直接證據。”
陳飛哼了一聲,心裡那點猜測基本落了實。
果然,還真是董評那邊動的手腳。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