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檔少年時

第78章 鞋子

大年初一,張雲起六點半起的床。

沒轍,家裡事兒多,洗臉漱口後,他在院門口放了一封一萬響鞭炮,然後跑到廚房裡,把昨晚除夕吃剩下的菜回鍋蒸熱,一家人聚在堂屋裡吃新年的第一餐飯。

這是有講究的,叫新年頭天不動爐灶。

年夜飯吃剩下的菜,重新回爐蒸蒸,張雲起記得北方應該叫“折羅”,封陽一帶沒名字,只覺得這麼吃顯得節儉,而且香。

吃過了早飯,張雲起張雲峰兄弟倆就提著香紙蠟燭去了村裡後頭的將軍嶺,給老張家的祖宗掃墓。

這是封陽的習俗,正月初一祭拜先人。

老張家上一代人丁單薄,張雲起的爺爺奶奶先後生了四個,前邊三個都沒長大就走了,只有最後一個兒子順利的長大成人,也就是張雲起老爸張六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計劃生育最瘋狂的八零年代,張六順為了多生幾個娃兒,經歷了罰款砸房抄家和四處逃難,家裡想不窮都難,不過在這樣艱難的情形下,他能夠把五個娃拉扯大,確實也不容易。

老張家的祖墳,在將軍嶺上山路口的叢林裡,一堆雜草叢中突出四塊墳包,裡面躺著的分別是張雲起的太爺爺、太奶奶和爺爺奶奶,上面沒有墓碑,每個墳頭上墊著一塊長滿青苔的普通石頭,沒有名字,沒有姓氏,特荒蕪,像一處亂墳崗。

張雲起哥倆默默地拔草修墳圈,已經立了春,正月初一的天氣很晴朗,幹著活兒,曬著太陽,身體暖融融的。

路上有三三兩兩的村民,提著裝有香紙蠟燭的籃子帶著孩子來掃墓,大家都是一個村子的,各自家的祖墳都是相隔不遠的一個挨著一個,而在老張家的上面,則是云溪村書記張國瑞家的祖墳。

相較於張雲起家祖墳的寒酸,張國瑞家的祖墳可要大氣上檔次的多,墳圈是用青磚砌成的,墳包是用水泥澆築的,而墓碑則是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

若是放在後世,這樣的墳圈構造也稀疏平常的很,但在那個年代的云溪村是蠍子拉屎——獨一份,顯的極為尊貴。張雲起聽他大哥說,這是張國瑞那個在教育局當領導的二弟張國祥出錢修的。

張雲起哥倆快把自家墳圈修整好的時候,張國瑞才揹著手提著籃子出現在他家祖墳裡,一同前來的還有他的女兒張曉楠。

張曉楠看到張雲起哥倆,只是點頭示意了一下,就拿著帶來的掃帚清掃墳圈的泥土,而張國瑞笑著向張雲起哥倆打招呼,說:“替你爸給你爺奶來上墳呀。”

張雲起笑著點頭,沒有多話。

這個張國瑞雖然只是個農村的支部書記,但穿越過不同時代的各種社會風暴,閱歷豐富,和一般的普通農民不同,小時候張雲起還挺怕他的。

“他爸,國祥來家裡拜年了,你上墳搞完了沒,國祥在家裡等你好一陣了。”

忙活了一會兒,將軍嶺的山道上突然傳來一個婦女的呼喚聲,張雲起扭頭瞟了一眼,認出是張曉楠的媽媽,剛剛燒完紙錢的張國瑞回道:“好,我馬上趕回去。”

收起香紙蠟燭,張國瑞對還在清掃墳圈的張曉楠道:“你二叔來了,曉楠,咱先回去吧。”

張曉楠就說道:“爸,你先回去招呼二叔,我清理完了墳圈就回。”

張國瑞沒多想,招待弟弟國祥是件大事情,他還想託國祥在市裡面的教育系統給女兒曉楠一個物件,女兒不去更方便嘮。

其實活到他這個份上,這個歲數,吃穿花銷已經不用愁了,絕大多數事情也都看得開,他唯一的心病就是女兒的婚姻,眼瞧著今年就要滿22歲了,但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物件,他著急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