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腦機時代即將拉開帷幕。”
餘陽說著,切換影片。
“1875年,英格蘭生物學家首次在暴露的動物大腦表面,發現微弱電流。”
“1924年,徳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類頭皮上記錄到規律的電訊號,並命名eeg,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腦電圖。”
“1934年,英格蘭科學家驗證腦電圖的存在,然後將該技術應用於癲癇治療、睡眠診斷等領域。”
“自此,人類開啟了對電腦波的觀測,試圖找到破譯方法。”
“1969年,一場針對猴子的腦神經元試驗,意外出發了電錶指標轉動,研究人員腦洞大開,意識到大腦訊號可以直接轉換為機器指令。”
“1973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員,首次提出腦機介面bci。”
“1978年,紐約醫生在為一名盲人植入電極陣列的時候,患者看到了低解析度點陣影象,此舉令腦機走進臨床試驗。”
“1988年,科學家創造了p300拼寫器,令癱瘓患者可以透過腦電波選擇字母,再拼裝成句子,實現基本交流。”
“1999年,顯示卡矩陣問世,三元高科採用分散式佈局、同步並行處理的方式,將顯示卡矩陣與電極陣列結合,首創多區域腦電波串並聯再進行分析的大模型,令人類可以同時採集到的視覺腦電波、聽覺腦電波、語言腦電波等等。”
“2001年,三元高科首創三系腦機頭盔,內建2.5萬個三系晶片,每個晶片擁有1000個針尖狀電極,可同時觀測2500萬個神經元活動,令腦電波編譯系統的準確率,提升到15%。”
“2003年,石墨烯、拓撲絕緣體等高新材料投入科研領域,三系電子產業隨之升級,三元高科首創三系無線腦機頭套,內建220個三系石墨烯貼片晶片,每個晶片擁有3.6億個三系電子管,可同時監測近800億個神經元活動,同時加入三系ai系統,幫助識別器在嘈雜的eeg訊號中,提取可靠的意圖,這令腦電波編譯系統的準確率,提升到68%。”
“2004年,萬頭牛養殖基地率先採用三系腦機介面進行試驗性養殖,三元高科將肉牛腦電波傳達給農業3.0,首次實現了…牛餓了,自動化裝置上料;牛渴了,自動化裝置上水;牛冷了,恆溫系統升溫和醫療系統介入。”
“2005年,萬頭牛養殖基地實現了腦機介面全覆蓋,提升了30%肉牛出欄量,減少了25%的飼料浪費和水資源浪費,減少了50%的肉牛生病事件。”
“同時,僅拇指甲大小的‘畜牧類無線腦機介面’問世,被廣泛應用在三系畜牧領域。”
“2005年中旬,三系腦機進入臨床。”
餘陽說著,令頁面變成懸浮視窗,然後播放另一段影片。
畫面中:
十里營中心醫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內。
三個東方面孔的大鬍子醫師(獸醫),與六名老中醫,一起為躺在病床上的植物人,植入皮層電極、腦電波識別器。
同時,病床下方的奇怪裝置,伸出一根真空管,先懟在植物人後頸,又彈出兩根類似針灸的銀色長針,刺進脊椎,深入骨髓…
下一秒。
房間四周原本平穩的各類裝置,忽然響作一團。
植物人平緩的腦電圖eeg,頻繁出現峰值;
植物人沒什麼規律的心電圖ecg,頻繁出現快波;
植物人失衡的激素水平和代謝系統,隨同心電和腦電消耗能量,逐漸恢復正常···
植物人近乎衰竭的器官,隨同激素和代謝功能恢復,細胞開始活躍···
“這是醫學奇蹟!”
現場的醫生們,包括圍在房間外,隔著玻璃觀摩學習的其他醫生、眾多在校研究生,全都興奮的無聲大喊。
但這並未結束。
等植物人的腦電波和心電圖進入可研究範圍,兩個身穿道袍的漢子走進房間。
倆人拿著羅盤,一邊走,一邊掐指,一邊嘴裡唸唸有詞。
字幕提示,這叫招魂,又叫補全三魂七魄。
當然,現實要講科學。
影片解說道:‘人的意識,分為表意識,即清醒的我們;潛意識,即下意識、不經意所為;深層潛意識,即夢遊的我們。’
‘50%的植物人,保留了表意識,等於陷入昏睡,如果喚醒,除了輕微失憶,基本與以前沒什麼區別。’
‘30%的植物人,因長期昏睡,失去表意識,但保留了潛意識,或保留了對某些事物的肌肉記憶,如果喚醒,會暫時失去大部分記憶,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科學康復,大機率可以恢復到正常水平。’
‘20%的植物人,徹底失去表意識和潛意識,如果喚醒,他將重建人格···’
置換到道家。
擁有表意識的植物人,等於補全了三魂七魄;
擁有潛意識的植物人,等於三魂七魄不全;
僅擁有深層潛意識的人,等同招來孤魂野鬼。
不過,無論道家,還是佛門,均認為深層潛意識隱藏著先祖遺留的寶藏,這也是修行者們畢生的追求。
科學解釋,又叫激發潛能、掌控潛能、開發潛能。
如果一個人進入深層潛意識,再安全返回(正常甦醒),此人等於解開基因鎖,獲得了遠超常人的能力。
如果搭配基因強化試劑、基因改造液、基因修復液、生物營養液等等,以上又可以催生‘基因最佳化人’。
當然,今天針對植物人的醫學實驗,顯然不是強化身體素質。
等兩名道長招魂結束,現場的醫學研究員們又將腦電、心電裝置等等,與隔壁房間的裝置對接。
參考裝置銘牌,依稀可以看到‘腦電解碼器’、‘心電解碼器’、‘生物機能解碼器’、‘ai心理綜合分析’等字樣。
很快。
研究室內的鐳射螢幕上,浮現出一個第一人稱視角。
幾乎同時,伴隨脈衝電流對脊髓神經的刺激,擴音器傳來虛弱的呻吟聲。
‘頭好疼…’
‘這是哪?’
‘我怎麼在這?’
‘四周怎麼朦朦朧朧的?’
‘難道在做夢?’
‘我似乎出車禍了…’
伴隨低喃,腦電波混亂不堪。
但現場的醫師和老中醫,以及室外的科研人員,看到畫面,再次歡呼。
“成功了!”
很快。
工作人員連線第三臺裝置。
第一人稱視角的對面,浮現出一個ai虛擬人。
“趙先生?”
“額…”
患者在成為植物人之初,保留了些許感知,並且知道參與臨床試驗,這也是此次試驗的基礎,以免患者情緒不受控制,擾亂試驗。
而患者短暫遲疑之後,雖然腦電波瞬間混亂不堪,但ai還是讀取了有效資訊,“你好,試驗成功了?!”
“是的。”ai虛擬人點點頭,試探道:“這裡是中心醫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您出車禍後,由於家庭條件困難,拿不出治療費用,您的家人為了救治您,也為了令您甦醒,為您申請了此次臨床研究,相關費用全免。”
“我全都記得,那我現在需要做什麼?”
“您先在這裡適應一週,等熟練掌握這種類似vr的視角,我們再根據您的機體指標,比如是否可以甦醒,然後進行下一步安排。”
“好的。”患者說完,又好奇道:“這是小說中的虛擬現實技術嗎?”
“不是,這是用腦電波玩遊戲,跟靈魂進入遊戲是兩碼事,換句話說,我們為您的大腦和遊戲裝置,創造了一個翻譯通道,讓您的腦電波變成指令,再讓遊戲終端識別您的指令,然後遊戲終端向您傳送回饋指令,進而把這個回饋指令轉換成腦電波,以便您可以理解,最終令您和機器實現互動。”
“這已經非常厲害!”
“下一步,我們將研究‘五覺’,幫您在透過腦電波與機器裝置互動過程中,藉助機器裝置的各類感應器和相關編譯系統,獲得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甚至在ai輔助系統的幫助下,基於您的心理活動,創造第六感覺。”
“牛比!”
對話結束,畫面變成ppt,顯示出三系腦機的核心技術:
腦電波採集→編譯→機器語言→腦電波資訊成像→環境互動→機器語言回饋→編譯→腦電波傳達。
這些技術在三系產業內,全都有跡可循,絕非源自外界。
餘陽侃侃而談,“雖然我們無法實現小說中的虛擬現實,但我們可以發展出更強大的人機融合產業。”
“等它完全成熟,並構成生態鏈,我們將擁有一大批前所未有的新型產業。”
“比如非侵入式腦機頭套(無需手術,直接戴頭上),可以透過意識操作,替代vr娛樂眼鏡系統中的眼球操作,準確率高達80%。”
“比如非侵入式腦機營養艙,可以透過意識操作,在vr遊戲中48個小時不下線和不休息。”
“比如中風癱瘓患者,經過開顱手術在語言腦電波區域,植入一個拇指甲大小的侵入式腦機貼片,可透過隨身攜帶的終端,解決語言障礙。”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