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是如此,但一座教堂能有什麼更多的收入來源呢?”
“在我看來,教堂能開發的專案太多了,而且有很多都是教徒們有迫切需求的。”
孫志偉談到這裡,喝了一口茶,嘴角輕輕一笑,渾身都散發出自信,論掙錢,他才是專業的。
“詹姆斯先生,請您教我。”歐文神父恭敬的給孫志偉的杯子再續上一些紅茶。
“首先,我們要明白,信徒們來教堂是為了追求心靈的寄託。”
“有些人有錢,有些人沒錢。沒錢的信徒願意做義工,有錢的信徒可能會多捐款。”
“但是,捐款這件事情是看不到正反饋的呀。”
“他們捐款了,但是卻不知道自己的捐獻有沒有效果,時間長了就會減少捐獻甚至拒絕捐獻。”
“那麼,我們該怎樣改善這種情況呢?”歐文一邊記錄一邊詢問道。
“我們需要為每一位信徒建立檔案,將他們的各種貢獻都記錄下來,並換算成一個可量化的數字。”
“比如,我們可以叫它‘貢獻度’。”
“可是,虔誠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吧,不然最虔誠的人不就都是有錢人了麼?”
“當然不會,貢獻可不僅僅是捐獻,也可以是做義工,也可以是按時參加教堂活動,甚至一些教堂自定義的特殊貢獻。”
“比如,您現在需要一位可信的人,去送一封信件給另一個人,那就可以釋出任務給信徒們。”
“信徒完成了這個任務就會獲得一個點的‘貢獻度’。”
“比如,某個信徒經常參加教堂組織的活動,除了每次他會獲得1點‘貢獻度’外。”
“他每連續參加活動的第10次,50次,100次,會額外獲得一份‘貢獻度’獎勵。”
“這個‘貢獻度’有什麼用呢?”
“這就是我說的重點了,教堂可以透過信徒們的‘貢獻度’多少來劃分信徒的等級。”
“等級越高的信徒會在教堂獲得不同的待遇。”
“比如,做彌撒時可以坐前排,離主更近。”
“比如,吃聖餐時,可以參加由主教大人在小餐廳親自主持的會餐。”
“比如.”
孫志偉還在舉例子,威爾森神父卻突然打斷他道:“可現在每次聖餐都是由我親自主持的呀。”
孫志偉聞言搖了搖頭道:“恕我直言,主教大人,您這個做法不對。”
“為什麼?我作為座堂主任神父,為信徒主持聖餐不是應該的麼?”
“主教大人,如果您只是一個小教堂的神父,當然可以這樣親力親為,這也能更好的傳播教義。”
“但是,您是聖約翰這麼大的教堂的主教啊,您的責任是更好的傳播主的福音,而不是去當廚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