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就有人這麼問過劉華,這幾年咱們國家的產品在國外訴訟不斷,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向你們公司提起訴訟,尤其你們公司還是做高科技的,簡直是捅大老美的命根子。
“很簡單,以子之盾防子之矛。”劉華輕描淡寫的說:“我真金白銀的花錢讓大老美的律師團隊為我服務,這錢可不是白花的,他們比我自己都緊張我們公司的業務能不能繼續下去。”
然而國內的媒體對於這件事那是狂觀的態度,大肆宣揚著揚我國威之類的話語。
當然也有一些人表示擔憂,他們的擔憂並不是憂國憂民,只是純粹的擔憂,小東洋的發動機竟然都不生產了,用國內的發動機,這質量能夠得到保證嗎?
這些人的膝蓋永遠是那麼軟,他們永遠不會認識到我們一直在發展當中,也許曾經我們的東西並沒有那麼好,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已經是全世界最好的工業生產國了。
有記者在在小東洋釋出這個訊息以後採訪劉華:“劉院士,眾所周知,太一集團是國內最大的摩托車發動機生產廠商,所以您們說的話比較權威,小東洋的摩托車發動機被我們生產摩托車發動機取代,請問有沒有劣幣驅逐良幣的隱患?”
“你說話之前就不查一查嗎,現在國內兩大摩托車發動機生產基地,一個是我們太一集團的,另一個是我們太一集團參股的,用的都是我們的技術。”劉華搖搖頭:“你問我這個問題,我當然要說,咱們的發動機是全世界一流的。”
“您這是否有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嫌疑。”
劉華冷笑一聲:“那你問這個問題,是不是有栽贓陷害的嫌疑,宣佈這些訊息的人是小東洋的資本家,資本家比你更清熟,怎麼做對他們才是最有利的,他們要的是降低成本,而不是喪失客戶。”
記者有點著急,劉華對他的態度則嗤之以鼻:“我怎麼感覺你這樣的記者還生活在大清啊,一點專業的精神都沒有。”
後來,這個記者在報紙上對劉華大加討伐,他不是專業的,找不到發動機的問題,於是他就批判劉華不具備咱們中華家人應該具備的謙虛謹慎的美德。
這就是典型的我跟你談道德,你跟我談法律,我跟你談法律,你跟我談情懷。反正就是聊不到一塊兒去,但是不影響我對你大加批判。
不過他的地盤影響不了劉華的心情,劉華現在滿含激情的投入到一項新的工作當中去。
江南造茶廠研究絞吸式挖泥船遇到瓶頸了,所以他們開啟了召喚模式,召喚劉華這個大能來幫忙解決問題。
畢竟這個專案當初也是因劉華而起的。
等劉華到了江南造船廠時,才發現並不僅僅只有江南造船廠的人,達尼造船廠的人,還有全國很多研究所的專家也都在現場。
這是國之重器,所以要匯聚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