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歌曲本身的質量不說,這件事本身就是他們曾經在心中所想過要去完成的事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種各樣的原因在左右,沒能實現的這件事的同時,他們其實早就把這個願望給埋藏在了心裡。
都當成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可誰也沒想到,這個夢想居然在滾石的演唱會上,以如此驚豔的方式完成了。不誇張一點說,今晚可以算作是他們樂壇生涯一次怎麼也跳不過去的超高光時刻!
至於郭思楚,於她自己本身而言,算是跟滾石合體之後的第一首粵語歌,自然有些不一樣的情緒傾注在裡面。
但對於她看待邊浪,感覺這次同臺之後,她對這個本來就很迷的男人,又揭開了一點點神秘的面紗。邊浪在這首歌裡面給她的感覺,就是並不像平時表現出來的那麼完美和堅強。
也是有自己想要發牢騷的那一面表現出來。
尼采有句話是:“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而黃家駒自己也說過,寫東西一定要先打動自己,打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
所以郭思楚非常任性的,如同beyond前經紀人陳生一般相信,《海闊天空》就是邊浪本人此刻內心所想的真實寫照。
至於邊浪自己,除了現在的境遇折射到這首歌詞中的體現之外,那就是對於黃家駒和beyond的緬懷了。
“自由”“自我”“我歌”唱的是沒有瞻前顧後的妥協。
這歌唱到這,邊浪本人是非常爽的。
但是說到底,這些吶喊,都是在被長期壓抑之後爆發的不理性的甚至有點痴狂的絕望的吶喊。而這裡唱high了的“走遍千里”,也無非是賣火柴小女孩手裡燃燒的火光。
因為一夢醒來,自己還是籠中鳥。
《海闊天空》毋庸置疑是一首非常絕望的歌,有誰見過勵志歌教給你背棄理想的?
但是還是那句話,經過了時間的檢驗之後,這首歌到底會被樂迷和這個社會賦予什麼樣的意義,就算是黃家駒重生也未必能說的清!
但如果要問邊浪自己的話,那麼總結下來應該就是“熱愛”二字了!
熱愛是什麼味道?《海闊天空》就是最好的答案。
當一個音樂人把殘酷的切膚感受融入旋律,把積壓多年的憤懣寫進歌詞,把最熱烈的感情訴諸於樂器,那麼,這樣的歌會達到何種高度呢?
它一定能突破音樂型別的束縛,以一種別樣的姿態存在,並在口耳相傳中感染和改變共鳴者的命運!
這首歌的影響力太過巨大,網上的評論可以說是鋪天蓋地,但很多樂迷是刻意避開這些評論,因為裡面充斥著攀比、對罵、自黑、互黑、盲目誇大和惡意貶低,評論區的氛圍與這首歌高潔的意境相去甚遠。
有的beyond歌迷一輩子只聽只唱一首海闊天空。有的beyond歌迷從海闊天空入,至真的愛你止。有的beyond歌迷以《海闊天空》做武器,秒天秒地秒空氣。
也有人一身媚骨,聽著西方搖滾樂以海闊天空攻擊家駒的音樂……
我們可能並不像自己嘴裡說的那般熱愛音樂,我們也並不像自己心裡想的那般喜歡家駒,我們更不像自己在網上留言說的那般悉心呵護beyond。
就在與此同時,有的beyond歌迷正在靜靜聆聽家駒的全部作品。有的beyond歌迷因為海闊天空而重新審視並規劃人生。
有的beyond歌迷因為家駒而開啟了更為宏大的音樂視野。有的beyond歌迷不爭論音樂的高低,只談歌曲的感受。
還有一些歌迷從不發一言,默默傳承和踐行著家駒的精神。
一切都不重要,無論爭論多久,無論口水吐的多遠,最終你我還是要回歸音樂,這是樂迷與家駒相識相知的唯一媒介。
《海闊天空》的版本不少,邊浪用的這一版,當時在島國的編曲是由beyond和梁邦彥一起完成的。
從始至終鋼琴都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前奏、間奏和尾奏的鋼琴都非常抓耳,果然是piano song。初段緩慢沉重的鋼琴響起時,與雪景很配,分明帶著一點落寞和淒涼,之後便一直貼合著家駒的演唱情緒而變化。
1分44秒之前就只有鋼琴,不僅歌者孤獨,樂器也孤獨。鼓在第一遍副歌結束後才悄悄介入,之後貝斯的律動之聲開始,而電吉他出現的最晚。
到4分20秒時,電吉他突然拔地而起,一段快速的發洩般的solo和鋼琴搭配默契。
前低後高的歌唱起來都不太容易,這首《海闊天空》就屬於這個型別。
他在歌裡盡情展示了1993年時的聲線特點,顫音、尾音感染力極強,低音清澈高音悲壯,把失望、悲涼和決絕的情緒表達的透徹淋漓。尤其是那份不羈和決絕,此後再難重現。
《海闊天空》在原地球的現場版也有很多個,幾乎每一次都是全場大合唱。可惜,家駒卻無緣得見如此動人的景象。
1996年beyond演唱會上,《海闊天空》的演繹猶如重磅催淚彈,尤其是黃貫中尾段的電吉他solo如泣如訴。
每一次《海闊天空》響起,都不想把它當作一首歌來聽,它簡直就像黃家駒本人站在耳邊,笑著,說著,唱著……
邊浪希望,從今往後的每一個有這首歌的現場,都能有和原地球一樣的那個效果!
因為這首歌絕對值得!
所以在帶著所有人謝幕之後,邊浪又拿起麥克風,用華語對臺下的所有華人樂迷說道:“等我再回國內舞臺的時候,我希望……”
後面的話還沒說出口,臺下全是此起彼伏的宣誓聲:
“沒問題!”
“保證完美交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