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來吧?
跑男劇組其他人又跟良哥沒什麼關係,那什麼王芝,貌似跟良哥真沒什麼。
不過,也說不好。
萬一良哥今晚沒來,多半是去了王芝那裡。
良哥今夜會不會來?
沈良當晚哪也沒去,而是直奔歐洲,當晚錄完節目,直接上了飛機。
大蜜蜜,獨守空床。
王芝也是如此。
他這次飛去歐洲,目的地不是戛納,而是法國旁邊的威尼斯。
今年威尼斯電影節向他發了一份邀約。
擔任評審團主席的邀約。
雖然沈良是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常客,距離大滿貫只差一座金獅獎,但擔任評審團主席,還是頭一回。
今年恰好又是他的而立之年。
所以。
這份邀約他很有興趣。
他猜測,這份邀請也有補償的意思。
老馬不是不想扶他拿金獅獎,而是其中的阻力太大,太大。
三金大滿貫,不是不行。
只是不能發給這麼年輕的人。
是的。
三十歲在導演行業很年輕,很多青年導演在這個年紀才剛剛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
別說三十,四十歲在導演圈也不算年紀大,五十是正當年,六十是老當益壯。
七十?
尚能飯否?
當然能!
不僅能,還能猛猛開吃,全球範圍內都不乏相關的案例。
因此。
三金大滿貫的成就不可能輕易給。
華人不行。
歐洲本土的導演,同樣不行。
這次的評委會主席也是一次‘利益交換’。
用歐洲三大電影節最年輕的評審團主席作交換,他們希望沈良下部電影還報威尼斯。
即使不報,也要維持一下良好的關係。
當然。
現在距離威尼斯電影節開幕還有小半年,距離公佈評審團成員名單也有三個多月。
沈良此次前往威尼斯,並沒有大張旗鼓。
他甚至沒有落地水城。
他和老馬是在米蘭見的面。
“沈良,歡迎來到米蘭。”
在一家咖啡店見到老馬後,這位華夏通主動致歉。
“抱歉,因為保密的關係,我沒辦法去接你。”
“馬克,你太客氣了。”
沈良笑著跟他擁抱了一下。
“其實酒店已經安排好了接機。”
“那怎麼行。”
老馬笑眯眯的把他引到裡面的小包廂。
保密。
得保密啊。
沒瞧見他都帶著鴨舌帽嗎?
該死的義大利狗仔,每到電影節前夕,一個個就像是開了掃描雷達一樣,專門盯著他。
走進包廂,寒暄片刻,老馬直言道。
“沈,關於今年的電影節,你有什麼想法嗎?”
“想法嗎?”
沈良的想法其實有很多,不過,他懶得說,因為說了也沒用。
威尼斯這幾年抱好萊塢大腿的傾向太過明顯,不僅抱好萊塢大腿,還會捧本土的片子。
奧斯卡捧美國電影,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地區性獎項,威尼斯這麼幹就有問題了。
它不是一個地區性電影節。
還有。
威尼斯又當又立。
溜了別人一圈,人家也不給他的面子,去年的威尼斯就很水,今年或許會更水。
或許,那是因為上輩子是這樣。
另外一個平行時空,這一屆的評審團主席也是一位華人,由李桉擔任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李桉雖然在好萊塢混過,也拿過不少獎,但他本人在好萊塢的影響力卻很有限。
誰讓好萊塢是製片人中心制。
很多時候,導演只是工具人,除非導演特別特別強勢,顯然,李桉不在那個行列。
是以。
他的人脈比較有限。
那些大牌演員完全可以不鳥他,如果他執導,碰到一些大牌戲霸,劇本說改就得改。
換成沈良,那就不一樣了。
資本主義世界最擅長看人下碟。
如果沈良只是一個單純的導演,甭管拿了什麼獎,到了好萊塢,都得按照那邊的規矩辦事。
但。
在導演之外,沈良還手握一家上市影視公司,內地市場又是近兩年崛起速度最快的票倉。
好萊塢也懂人情世故。
那些好萊塢巨頭們見到他都客客氣氣,那些演員還能不給面子?
“嗯,有什麼想說的,你儘管說。”
老馬點頭道。
“這裡也沒有外人,可以隨便說。”
“那我說了?”
“說吧。”
老馬咧嘴一笑,選沈良當主席是他的提議,這位年輕的導演,背後還有一家市值幾十億美金的公司。
僅憑這點,足夠說服那些老古董做出改變。
“我想這一屆威尼斯是不是能多一點華夏元素?”
“呃。”
聽到如此‘直白’的話,饒是老馬是一個華夏通,也是當場愣住。
這是要內定一個名額?
內定,其實也不是不行。
只要品質說的過去,有點傾向,那不是很正常,全世界哪家電影節沒點貓膩,沒點黑歷史。
“馬克,我的意思不是電影之內,而是電影之外。”
眼看老馬大吃一驚的樣子,沈良跟著解釋道。
“我的意思是,不止有電影可以承載華夏的文化,其他元素也可以。”
“你的意思是?”
老馬追問道。
“獲不獲獎,那另說。”
沈良緩緩道。
“非競賽單元的展映可以多了一點,現場的元素也可以多加一些華夏元素。”
“我懂。”
老馬哈哈一笑。
“中國結、祥雲、紅色、京劇、毛筆字、太極、華夏功夫,對不對,是不是這些?”
“差不多吧。”
沈良沒有否認,這些元素雖然有點刻板印象的味道,但在老外眼中,它們確實能代表華夏。
還有熊貓。
一看到熊貓,別人就會想起華夏,去年夏天上映的《功夫熊貓》在全球範圍內都掀起一陣熊貓熱。
沈良拍了那麼多部電影,唯獨沒有嘗試過動畫電影,因為他真的不太懂。
動畫電影雖然也是電影分類之一,但它和真人電影完全不是一回事。
製作週期動輒以年為單位。
緊接著,沈良將他的想法和盤托出。
多點華夏元素點綴,推廣推廣特色文化,也算是他盡的一份力。
除此之外,他會適當地增加華語電影的展映數量,再辦一場華語電影推介會。
至於拿獎的事。
那指定不能明目張膽的說。
如果,他是說如果,如果最後有兩部電影同時入圍某個獎項,一個是華語電影,一個是外國電影,雙方的評分差不多的情況下,他肯定會推薦華語電影。
什麼避嫌?
舉賢不避親懂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