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下舞臺。
李燦一行人仍然沒說什麼話。
在表演時,主動進入的這種“類心流”狀態後,再回歸後臺,注意力給到臺下觀眾歡呼時,一定會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
林鋒凝望著前方,目光發散,大腦在思考。
“太棒了!鋒哥,燦哥!”
鄭傑和林欣主動走上前來問候,情緒看上去非常激動。
但李燦是真一動不動,只是沉默。
林鋒晃神中,喃喃開口。
“你說,宇宙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
鄭傑和林欣表情一滯,頓時一臉黑線。
退出心流狀態後還會有賢者模式嗎?
還是說他沒有完全退出?
還是說他又進入到什麼離譜的狀態裡溝通到高維宇宙講述著被古神同化的抽象音節?
注意到鄭傑和林欣的見鬼表情,掌控著全隊狀態的李燦抬起頭,看了眼哥幾個的狀態後,便搖了搖頭,開口解圍。
“所謂希者,而遊神於羲皇之上也。”
“?”
鄭傑和林欣對視一眼,表情更加疑惑。
滿臉都寫著【你他嗎又是在說些什麼】的字眼。
昔日好友突變神棍,屬實讓人有點繃不住。
“哈哈哈,這是我國古代音樂理論著作《溪山琴祝》中的一句話。”
剛剛走進的黎建威在聽到李燦的這句話後,眼前一亮,看向李燦的目光中,本就爆表的滿意度頓時凝成實質。
“原來,小李同志是透過這種方式來進行全隊的狀態引導嗎?有意思啊!”
“?”
超標了,這真的超標了。
林欣和鄭傑瞪大雙眼,只覺得自己彷彿學了個假音樂。
帕奇,索菲婭,奧卡麗幾位外國人更是大眼瞪小眼。
黃雅懷疑人生,席慶若有所思,剩下幾位乾脆像他嗎在做夢。
“這句話的原本是【所謂希者,至靜之極,通乎杳渺,出有入無,而遊神於羲皇之上者也】,這是寫於明末的音樂著作中,較為深入的一次提及到舞臺表演心理暗示的內容。”
黎建威並沒有因眾人的問號而感到不滿。
畢竟,這玩意確實不是正常人會研究的,只有李燦這種不正常的人會有這麼多的腦洞。
“調氣則神自靜,如爇妙香者,含其煙而吐霧,所謂的境界,聽起來玄而又玄,其實不過就是一種舞臺表演中,自我的心理暗示罷了。”
“心流狀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沒有人敢說自己百分之百能夠進入,主動追求更是難如登天,但這不代表沒有邪門的方法讓自己主動進入,心理暗示就是其中之一。”
“先做到心如止水,才能在演出中讓心境的漣漪伴隨著作品情緒情感而舞動,這是靜,心靜,則音淨。”
黎建威的解釋點到為止。
說太多反而會讓眼前這些段位不夠的小傢伙們誤入歧途。
靜,心靜,不代表沒有任何的感情,與其說這“靜”是靜止的靜,不如說,其實是一種“空”。
將紛繁的心思與情緒完全放空,將內心與精神世界的記憶體完全釋放,才有足夠的空間去容納屬於作品的更多情感。
彩排結束,距離正式表演只有不到一天。
對槍已經夠快的dp樂隊而言,已然沒必要再臨陣現磨。
狀態的調整大於一切。
稍微忘卻演出與生活,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光明正大的摸魚,完全放空內心。
一來,是對標作品表達中“活在當下”的現實感,二來,則是達到“靜”的程度。
這樣,在舞臺上的“熱身過程”,空出來的靜,就能被作品所填滿,讓情感的變化展現的更加真實而生動。
黎建威深刻的知道。
dp樂隊並不是全員都達到了這種化境,而是李燦透過第三類的延伸去主動帶著隊員們進行了一次心理暗示,這種心理暗示並不高階,反而十分初級。
下一秒。
思考許久的席慶便若有所思的開了口。
“表演者如果對音樂作品的處理,歸納,總結,能力上有所欠缺的話,在登臺時,遇到觀眾給與的外界刺激,會觸發自我保護機制,產生強烈的心理反應,緊張,大腦空白,口乾舌燥心煩意亂,甚至發抖,這就是舞臺焦慮心理。”
“新人表演者會下意識的去將觀眾視而不見,壓下忐忑的內心,或是在登臺前進行一些娛樂放鬆,其實這就是一種陰差陽錯的正確心理暗示。”
“但在座的各位對舞臺是非常習慣的,這樣的情緒很難再次感觸,所以容易忽視掉這種簡單的,初級的心理暗示,dp樂隊只是換了一種用法,主動進行心理暗示。”
是的。
這甚至只是表演中最初級的狀態階段中,一種下意識的求生技能罷了。
但李燦將其用在了高階局。
目的並不是緩解舞臺焦慮,反而是他嗎在追求主動進入心流狀態。
這種簡單粗暴且有效的方法堪稱返璞歸真。
頗有一種萊陽鋼管的大巧不工。
一時之間,席慶感覺自己悟了。
原來,真正的高精尖導彈,最終迴歸的還他嗎是手工啊!
“太強了!嘶!”
“學到了,這是真學到了!”
“還有這種突破思路?”
鄭傑幾人在明白這些後,簡直驚為天人。
卷唱功?太lo,如果到頂了你卷什麼?
是卷現場試聽設計?但如果試聽設計也不分高下呢?
卷思想,卷哲學,甚至是卷音樂的突破性?
都不是。
別人還在卷技能。
李燦已經先一步去卷狀態,卷境界了。
在滿足以上的種種,不斷提升樂隊上限的同時,李燦想做的,就是要儘可能的提升樂隊表演的下限,即儘可能的進入到心流狀態之中,讓實力百分之一百二的發揮。
這他嗎是人?
他到底到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水準?
鄭傑和林欣對視一眼,完全看不懂。
黎建威看懂了,但不說,因為老前輩同樣因內心情緒的複雜而有些說不出口。
有些東西,實力不到就去理解,是真的害人啊!
此時的黎建威老師,滿腦子都是兩個字。
【離譜!】
一靜一動,暗合太極理論中的兩極對立,兩極交融的哲學思想。
是的。
這是靜。
那動呢?
表演狀態中,動的邏輯與靜是截然不同的。
相反的狀態,相反的理論。
知道李燦接下來要表演什麼風格作品的黎建威更能體會到其中的離譜之處。
接下來的演出,必是“動”無疑。
這反而來到了dp樂隊最為擅長的領域。
一靜一動的完整統一。
別寄吧說上個音綜了,哪怕就是放在音樂理論界那都是極為炸裂的。
這已經不是遠不遠的問題了,是快不快的問題。
黎建威腦海中,李燦的形象已經徹底變了。
如此巨大且全方位的進步本就稀奇。
但如果這一切都只花了一年多點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