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算力供應商可是搶著要接入ai小鏡平臺,甚至沒等靈鏡科技壓價,供應商就自己先捲起來。
因為只要接入了這個平臺,就意味著等於擁有了一個現在就接近5億使用者未來有10億使用者的入口。
即使價格大幅下降,利潤率變少,體量擱那擺著的,最終的絕對利潤總額只會更多。
由此可見,一方面抽成少只拿5%的比例,另一方面在供應端有議價權,最終反應在消費端就是使用者花費的錢要更少了。
使用者自己去找算力服務商購買算力,那可就沒有靈鏡科技那樣的強大議價能力。
只收取總計5%左右的技術服務費和通道費,絕對是非常公道的,要是換做某團的老闆,指定抽個30%、40%的比例外加來個大資料殺熟。
因為有這個算力需求的客戶肯定是奔著生產力工具,要靠創作內容掙錢,那該出這筆錢還是得出,平臺是壟斷的,抽成30%也得一邊罵著一邊掏這個錢。
甚至還可能故意壓低平臺提供的基礎算力,讓使用者不得不掏錢。
ai小鏡平臺提供的基礎算力,對於製作1分鐘以內的短影片或10到20分鐘影片內容,不是特別著急追求高效率,多花點時間是完全夠用了,不需要購買額外的算力資源。
當然,不差錢的使用者又是另一回事了。
只有製作電影級時長的影片內容,要靠這個生產力工具吃飯,有團隊、有工作室的創作群體才會有追求生產效率,需要額外算力的支援。
為了精益求精,2小時的電影時長,製作期間可能要生成上百個小時甚至一兩百小時的樣片,然後最終剪輯成正片2小時的電影發售,這顯然就更加需要額外算力資源需求。
而這些獨立製作人、中小型工作室團隊,這些客戶群體才是算力服務的主要購買力群體。
正常情況下,需求層次只支付198元月費套餐創作者使用者,平臺提供的基礎算力已經夠用;購買了1980元月費套的創作者使用者,會有一定額外算力需求,但不會太多。
……
隨著時間的推移,石鴻泰等待了17分鐘左右,他操作的蒸汽朋克風格的一段影片生成了。
影片的時長顯示為1分39秒,是一段短影片,因為他提供的文字描述資訊不多,一分多鐘完全可以展示出來。
至此,簡單的三個步驟,影片生成出來,使用者直接下載匯出來就可以了。
說它上手容易,就是這麼簡單,是個會上網的人都能輕鬆上手。
當然,這是純樣片,如果還想進階,可以直接進行後期剪輯,不需要額外下載“剪映”軟體,ai小鏡平臺有內建的剪輯工具完全不輸於剪映,關鍵是後期剪輯工具全部免費使用。
剪映軟體除了基礎功能免費外,高階功能需要收費。
“哇槽!這畫質還真是8k級別,這特效完全不輸好萊塢一線超級大片的特效水準啊。”石鴻泰點選播放他生成的影片,看了後讓他當場大受震撼。
特效水準比《阿凡達2:水之道》這樣的好萊塢電影工業最頂級的特效水平稍微遜色那麼一些,但絕對是好萊塢特效大片一線水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