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最簡單的“認同”,對他而言,也是如同救命稻草一般足以將他從深淵中挽救出來的機會。
但很顯然,此時的他並沒有收穫這樣的機會。
臺下的眾人眼神裡仍然充滿著懷疑,對於他“純數學”的表述,絕大部分的學者都認為,那有可能只是一場數字遊戲引發的“自洽但卻不真實”的意外。
沒有人能真正認同能量量子化假說,即便這個理論看上去那麼合理,但眾人在對待這種“動搖物理學大廈地基”的行為,卻仍然保持著最高階別的警惕。
看著臺下眾人的表情,普朗克幾乎已經預見到了這次演講的失敗。
他的聲音越來越小,注意力也開始分散。
他的靈魂彷彿已經脫離軀體,向著遠離這間房間的方向越飄越遠.——
但,也就在他的靈魂飄到極遠處,幾乎不再與軀體發生聯絡的瞬間,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他的腦海裡,突然出現了一行文字。
“諧振子能級離散性可解低溫比熱疑難。”
一瞬間,普朗克的精神如同被一列裝滿了貨物的列車碾過一般,瞬間被碾壓得粉碎。
但下一秒,這些粉碎的粒子又立刻完成了重組,變得堅不可摧。
他的眼神瞬間一變。
他就像是抓到了世界的真理,打算用這樣“神賜”一般的靈感,將眼前仍然在質疑他的理論的眾人一一駁斥。
但,也就在他即將開口的瞬間,他突然發現,自己眼前的眾人,神情也在發生著變化。
震驚,疑惑,不解
普朗克立刻意識到,聽到那個聲音的人.
不止自己一個。
“你們也聽到了那句話?”
沉默的會場中,有人緩緩點頭。
隨後,那人開口說道:
“是的.”
“諧振子能級離散性可解低溫比熱疑難。”
“我們也聽到了這句話。”
在“靈感”出現後的第二年,整個世界物理學的發展,開始走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方向。
1900年,普朗克放棄將量子視為“數學技巧”,轉而與實驗物理學家能斯特合作,在柏林大學低溫實驗室驗證固體比熱
1903年,液氦溫區實驗資料清晰顯示,比熱隨溫度降低而驟減,經典均分定律徹底崩塌,量子化成為無可辯駁的物理實在
1905年,在瑞士專利局工作的26歲愛因斯坦讀到普朗克實驗報告,靈感迸發。他意識到:“若能量在輻射中量子化,光本身也該是量子。”
同年,他發表《關於光的產生與轉化的啟發性觀點》,提出“光量子”概念,並用其解釋光電效應——光的粒子性首次被揭示。
至此,量子孤立期被普朗克、愛因斯坦聯手打破,物理年鑑》上連續刊發的實驗與理論論文,讓整個學界開始意識到,自然本質,或許就是離散的。
1913年,波爾在盧瑟福實驗室目睹a粒子散射,隨後,他發表《論原子構造與分子構造》,將氫原子電子躍遷與光譜線精準對應,量子力學理論首次將觸角伸向微觀世界。
1915年,哥廷根大學的青年數學家埃米·諾特受邀參與玻爾研討會,並提出了“量子條件本質是對稱性破缺”的猜想。
同年,她發表《量子系統中的守恆律與微分不變數》,為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埋下代數基礎。
1917年,阿坦納索夫因處理量子方程計算量爆炸,設計出首臺使用二進位制邏輯與再生儲存器的電子計算機abc原型。
1925年索爾維會議,愛因斯坦與玻爾關於“上帝是否擲骰子”的爭論進入白熱化。
1926年,薛定諤推匯出波動方程。
1928年,25歲的馮·諾依曼參加柏林量子研討會,他意識到,量子門同樣可以構建通用計算邏輯。
1939年,21歲的費曼直接給出量子平行計算的自然框架。
1940年,圖靈手寫完成《論量子可計算函式》,他提出,“量子迭加態可同時處理指數級資訊,其本質是機率幅干涉”。
次年,首臺量子圖靈機模型正式誕生。
至此,人類徹底進入真正意義上的“量子時代”。
一個一個熟悉的名字給林序帶來了強烈的震撼,那些曾經在歷史上閃爍出無盡光芒的人,在新的“靈感”的推動下,爆發出了更熾烈的閃光。
畫面上的展示基本結束,繼續向後,就是林序早就已經熟悉的劇情。
基於量子理論,繼續開發出新的技術。
同時,發現“限制器”,發現“高維”的秘密,緊接著,一步一步走向升維。
不過,略微不同的是,這個世界帶來了新的線索。
有關高維適應性的線索。
林序轉向江星野,開口問道:
“你們獲取了有關跨越‘高維適應性’問題的方案?”
“這是一個並不完善的方案。”
江星野回答道:
“如果說此前我們認為,對抗高維空間的資訊擾動,是要依靠極致的‘低熵’規則的話,那這次他們提出的方案,方向就正好相反。”
“他們追求高度的複雜性,嘗試用超高的容錯率,來對抗資訊擾動。”
“很顯然,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確實取得了成功。”
“不過,這樣的成功,並不具有代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