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大功率微波導航天線、準備釋放空間校準裝置、準備投放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裝置.”
一系列的指令從他的口中下達而出,不僅僅是劉洋和李聰在忙碌,他自己也迅速行動了起來,操控著航天器上的裝置將回收機械臂釋放了出去,準備在任務完成後對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裝置的殘骸進行回收。
相對比遙遠在木星軌道那邊接收訊號的團隊,他們這邊的任務更加的危險,也更考驗團隊的配合度和時機。
在超過百萬公里每小時的速度下,如果不能夠一次成功投放相關的裝置完成任務,他們很快就會飛過‘逐日點’。
而如果一旦錯過了,他們就必須多環繞太陽一週或者是離開太陽軌道重新進入,以重新修正飛行軌道再入‘逐日點’。
當然,如果他們錯過了,這中間的時間也不會浪費。
和前往木星執行接收任務的小隊一樣,來太陽軌道執行任務的太空梭同樣有三架。
如果夸父號錯過了第一輪的投放任務,那麼後續的第二架太空梭將會根據夸父號完成的任務程度進行後續的調整。
三架太空梭,五組量子引力激發裝置,至少要保證有一組裝置能夠順利進行實驗。
抵達逐日點的時刻並不漫長,但對於夸父號太空梭上的三人來說,卻彷彿像是過去了一個世紀那般。
終於,當‘投放成功’四個字出現在螢幕上的一瞬間,繃緊神經的景海鵬、劉楊和李聰三人不約而同地鬆口氣,整個人都放鬆了下來。
“成功了!第一階段任務完成!”
駕駛艙中,劉楊攥緊了拳頭臉上帶著興奮和笑容的神色用力揮舞了一下。
“厲害哦!”
“幹得漂亮!”
“不愧是隊長!”
三架太空梭組成的內部通訊小隊中,當劉楊的聲音出現的一刻,恭喜和祝賀的聲音在沉默著快速的響起。
很顯然,關注著這次任務的並不僅僅是景浩鵬三人,還有另外兩架太空梭上的成員。
當然,遙遠在1.5億公里之外的地球總指揮中心同樣在關注著他們。
只不過他們要收到這份訊息,還需要等待幾分鐘的時間才能分享這份喜悅!
當進行超光速航行任務的實驗裝置投放出去後,剩下的工作雖然同樣艱難,但至少已經可以鬆口氣了。
坐在主駕駛位上,操控著夸父號的劉楊和景海鵬開始利用太空梭內的探測裝置採集了一些幾乎‘近在咫尺’的太陽資料與資訊。
他們能夠在450萬公里的超近距離停留的時間不多,僅僅只有半個小時左右。
而執行採集太陽資料的時間則更少,只有已經投放出去的‘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裝置’自動調整軌道、方向的十幾分鍾時間。
等外面的實驗裝置準備就緒後,他們就需要放棄採集太陽資料,進而開始捕集實驗資料以及回收殘骸了。
任務時間很緊急,而更緊急的是已經投放出去了的‘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裝置’。
在距離太陽表面近在咫尺的‘逐日點’,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裝置能夠生存的時間不多。
儘管設計人員考慮了高溫帶來影響,不遠處的太陽也隨時都可能爆發出一場猛烈的恆星風摧毀這些實驗裝置中的電子裝置和電路,進而導致裝置失靈,無法正常進行實驗。
總之,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多,僅僅只有半個小時就需要搞定一切。
十幾分鐘的時間並不漫長,駕駛艙中,智慧ai的聲音忽然響起。
“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裝置準備就緒!”
“空間校準裝置對接完成,時空座標同步中!”
“時空座標同步完成,一分鐘後正式啟動實驗!”
“.”
一道道的彙報聲在駕駛室中響起,這是外面的實驗裝置已經完成了最關鍵的軌道調整和空間校準步驟。
而幾乎就在話音落下的同時,駕駛艙中,景海鵬快速的站起身,伸手在的駕駛臺上方的一顆紅色按鈕上按了一下。
“引力波探測裝置準備就緒!資料採集中!”
“拍攝裝置準備就緒。”
“近距紅外儀裝置資料捕集中。”
“.”
除了回收量子引力模擬裝置的殘骸外,他們還需要完整的收集實驗的全過程所有的畫面以及一切可以採集的資料,比如引力波動、紅外輻射訊號等等。
雖然這些資料並不能直接給出實驗是否成功的答案,但卻可以提供整個實驗到底是在哪一步出現的問題,可以最佳化後續的研究和驗證實驗方案。
與此同時,遠在一點五億公里之外的crhpc機構星城總部的地面指揮中心。
站在總指揮室內的徐川,看了一眼面前直徑3米*3米的超大落地螢幕。
上午9點43分!
距離夸父號太空梭上攜帶的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裝置正式開啟實驗,還有兩分鐘的時間。
上午9點45進行第一輪的超光速驗證實驗,這是眾多物理學家藉助超算中心對整個太陽系進行完整的推算後得出的最佳時間。
而現在,只差兩分鐘了。
站在所有人的前面,看著面前的落地大螢幕上反饋回來的畫面和資料,徐川只感覺自己的心臟在怦怦直跳,渾身的血液彷彿都被加熱了一般,帶動著肌肉在不停的亢奮和戰慄著。
儘管在此之前無論是位於太陽的激發小組還是位於木星的接收小組傳遞回來的訊息都表明他們的工作進展的相當順利。
但不到最終一刻,誰也不知道實驗的結果會如何。
只是,他現在除了等待,也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了。
畢竟隔著上億公里,乃至數億公里的遙遠距離進行微操指揮工作,以現在的通訊技術來說還不如直接宣佈實驗失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