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克可不希望自己的部隊發生把英里和公里混淆,又或是把英尺和公尺弄錯的情況,那樣也太抽象了。
充分的準備工作是邁向勝利的基石,當全師上下在緊鑼密鼓的準備時,商克也沒閒著。
從第三次獨立戰爭爆發到現在,美軍的戰鬥力實在堪憂,令人大跌眼鏡,險些逼得——或者說已經逼得統制政府採取最無情的緊急措施。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個大洋彼岸的準盟友如此之菜,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長期以來,大統制聯邦上層一直將亞美利加視作暫時的友鄰,未來的終極對手。
在瓦解殖民地體系後,兩國必然分道揚鑣並展開較量,而在光復歐洲的戰爭中,統制政府也擔心亞美利加會大搶風頭,攻城略地,攫取更多影響力,畢竟同根同源。
現在核心權力層一下子安心了。
亞美利加軍隊的戰鬥力這麼差勁,根本上不得檯面,自保都難,這要是遠征歐洲豈不是被揍得頭破血流?大統領綜合考慮之後向商某人下達了一個專項指示:「……幫辦軍官培訓速成學校一所,分校若干,以緩解美軍下級軍官不足之難處,增強守土抵抗之戰力。」
這個指示說白了就是想辦法幫個忙,暫時只重點強化防守本領,就像師傅帶徒弟一樣,不必傾囊相授。
商克立馬領會了這一精神,並抓緊時間著手貫徹。
在即將開拔的那兩天,他以最快速度草擬了創辦軍官速成院校的章程。
簡單來說就是在奧克蘭創辦一所戰時步兵軍官學校,開設速成強化班,a類班級的人是合適計程車官或精英老兵,b類班級的人至少有高中文化水平或是大學生,c類班級的人本就是軍官。
其中a類和b類班級只是為了擴充軍官數量,而c類班級才是創辦這所學校的意義之所在——多快好省的提升軍官的戰術素養。
和平時期亞美利加軍隊的軍官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人盡皆知的西點軍校,二是預備役軍官訓練計劃,然而兩者提供的合格軍官數量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好幾個新組建的步兵師缺額軍官超60%之多。
因而總司令部在佐治亞州本寧堡緊急設立了一個候補軍官學校,學制八到十週,招收優秀(不笨)士兵與士官迅速培訓為軍官。
兩個月培訓出來的軍官,三個星期訓練出來計程車兵,這樣拼好官和拼好兵的組合無論怎麼看都有些滑稽。
商克感覺聯邦國防軍的步兵操典和美軍操典差異有點大,不便於生搬硬套,所以他把目光放在了瓦爾蘭德流亡部隊身上。
他建議挑選一些瓦爾蘭德人擔任教授,編撰一份簡練的強化訓練教材,甚至連教材的名字他都已經想好了,就叫〈五週作戰三週培訓〉!他所草擬的章程最後提交到了麥克奈爾少將的桌上。
當麥克奈爾少將簽字批准的時候,裝步八師已經接到了開拔的指示,商克亦匆忙帶領部隊乘坐火車奔赴遙遠的五大湖工業區。
目標:克利夫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