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從當醫生開始的火紅年代

第19章 最早的“新能源汽車”

王孟德相信,憑藉著系統的幫助以及自己的努力,在不久的將來,他絕對會成為一箇中醫大拿,在正骨、針灸、推拿等方面開宗立派。

而且還有其他方面的功能等待他去發掘。

現實中,眼睛一閉一睜,他在空間裡已經待了兩個小時了,揉了揉有些發暈的腦袋,王孟德吐了口氣,伸手拿過床頭櫃子上的溫水喝了一大口。

這年代晚上沒有什麼夜生活,也沒有媳婦,該睡覺了。

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王孟德就起來了。

他在屋子裡練習了半小時的功夫,然後簡單的洗漱後,便背上小藥箱,手裡拎著提前準備好的禮物,藥箱旁邊還掛著一個小藥鋤和一個軍綠色的水壺。

這款水壺是我軍在50年正式生產的“50式軍用水壺”,鋁製的壺身,賦予了他水分不容易蒸發、密封性較好的特性。

當然,缺點也很多,比如沒有保溫層,冬天的時候裡邊的水會很容易變冷,瓶口甚至容易結冰,木塞子容易掉下來等。

鋁製壺身也容易變形,王孟德手上的這個,就被磕碰出了不少坑坑窪窪的地方,這些都是王援朝和王衛國兩個調皮蛋的“傑作”。

至於為什麼還拿著小藥鋤,他也是想著在鄉下,這個季節會有很多蒲公英和紫花地丁之類的草藥,到時候挖點回來。

而且也能當防身武器使用,這個年代,農村養狗的不多,但大鵝和公雞可是不少,作為“農村三霸”之二的存在,這“哥倆”在攻擊性上可不比田園犬弱。

收拾好之後,他輕手輕腳的出了院子,順著衚衕,不一會兒,就來到了地安門大街上,隨便找了一個早點鋪子,要了三個油餅和一碗豆漿。

一個油餅6分錢,一碗不加糖的豆漿2分錢,這頓早飯加起來正好花了他2毛錢。

吃了個肚飽,王孟德付了錢,舒服的打了個飽嗝,然後順著地安門往西走,不一會兒,就到了德勝門。

沒讓他多等,很快,第一班從德勝門開往昌平的公交車就過來了。

這是一輛“受氣包”公交車。

由於國外的封鎖,國內燃料嚴重匱乏,連城市裡的公交車都缺少油料,只能利用煤氣來作為燃料。

在常壓下將煤氣儲於車頂上的大橡膠氣囊中,老百姓戲稱為“受氣包”,川渝地區也稱之為“腦殼有包”,算是我國最早的“新能源汽車”了。

等人上的差不多了,公交車緩慢的行駛起來。

王孟德順著車窗往外望去,這時候天色已經開始放亮了,正好能看到德勝門的箭樓矗立在那裡,可惜德勝門的甕城、閘樓和城樓早在解放前就被拆除了。

車輛過了德勝門,緊接著穿過北護城河,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京城的郊區地界。

一路顛顛簸簸,沿著前世g6高速的大致路線,花了一個多小時,車輛終於來到了昌平縣沙河鎮。

55年昌平還屬於冀省通縣專區,要到明年的一月份,才會劃給京城,作為一個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