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王師的宗義方並沒逃過一劫,因為接下來整個對馬島都被四阿哥屠了。
他是要以這裡為跳板,當前進基地的,留著一群二五仔是準備一旦情況不利時候,讓他們背後捅自己刀子嗎?
以四阿哥的智商,當然不會犯這種錯誤。
能殺的都殺光,確保不會有任何隱患遺留下來。
然後屠了對馬島之後,他緊接著遷移那些八旗朝鮮的家屬過來。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還是有少量對馬的船逃離,這些緊接著到達博多的倖存者給倭國帶去了二次刀伊入寇的噩耗。
然後倭國在一片混亂中開始了備戰。
而就在同時,四阿哥也在對馬島迎來了他的張相。
當然,不只是張廷玉,實際上得知他在朝鮮的訊息後,不少流落四方的大清忠臣義士們,也都懷著激動的心情,從他們隱藏的老鼠洞鑽出,然後以各種方式到達朝鮮再匯聚到對馬。這裡面有遼東被打散的遺民,沿海那些被民兵抄家時候逃出計程車紳,甚至還有內陸手迫害計程車紳不得不逃亡,輾轉到遼東然後又輾轉入朝的。
那一個個也都算是飽經磨難,經歷過各種各樣的痛苦,最終才得以投入光明。
其中一個新科進士,因為家被民兵抄了,一路流亡最後登上一艘走私船,做了一段時間的船寵才得以到達朝鮮。
當然,是他爹勾結土匪偷襲民兵打死打傷多名民兵這種事情就沒必要提了。
總之當他在對馬覲見大清皇上時候,哭的那叫一個撕心裂肺,字字血淚的控訴那些妖兵的殘暴,搞得四阿哥都忍不住跟著掉眼淚。
感同身受啊!
雖然他沒做過幾個月船寵,但一想到國破家亡,國恨家仇,而自己卻只能帶著一群遺民,不得不流落異域掙扎求生的艱難,真的是感同身受啊!
隨著這些流亡士紳的陸續到達,大清朝廷隱然有了幾分舊日氣象。
同時他也和英國人達成同盟,後者幫他登陸倭國,他把在倭國搶掠的物資送給英國人。
不過在這之前,他先讓朝鮮國王搜刮了一下朝鮮,給英國人湊了幾船他們最想要的茶葉,絲綢,瓷器之類,算是給英國人的定金,英國人同樣也向他贈送了近千支燧發槍和幾門火炮。最終雙方就這樣成為盟友,說到底這種事情本來就是英國人的慣用套路,他們在殖民掠奪過程中,都是這樣扶持一個勢力,後者負責搶,他們負責銷贓。
雙方合作愉快。
過去大清當然看不上他們,他們也沒幻想過能與大清同床共枕,但現在大清不是落難了嗎?
這下子就給了他們的機會。
就這樣實力煥然一新的四阿哥,挑了個風向合適的日子,以清英聯合艦隊的方式,就像當年他爹與荷蘭人的聯合行動一樣,浩浩蕩蕩殺向倭國。
這場對於大清來說,可以說有進無退的命運之戰,總共投入了十萬八旗。
不是號稱。
而是實實在在的十萬八旗。
只不過裡面光八旗朝鮮就近五萬而已。
為了防止李家搞事,四阿哥把朝鮮能打仗的軍隊,統統強行收編進了八旗。
而且得到後者的歡呼,畢竟他們在朝鮮屬於最下層,但被收編進八旗後他們卻成了就連兩班貴族都可以藐視的王師。
至於朝鮮的反對……
幾萬正牌八旗駐紮,還有朝鮮士兵的支援,兩班貴族算個屁,直接屠幾家就全都老實了。
正好四阿哥也缺軍費,兩班貴族雖然窮點,但多屠幾家也能湊點。
所以他還沒登陸倭國,就已經在朝鮮殺的人頭滾滾,李家哆哆嗦嗦地承受皇帝陛下的雷霆雨露。
而這些八旗朝鮮炮灰,讓大清王師看起來也是盛況如舊。
他們和當年的元寇一樣,先攻陷壹岐島並再次屠島,甚至四艘英國武裝商船上的水兵還參與了屠島,這種屠殺的快樂,讓英國人和八旗健兒終於找到了友誼的快樂,甚至可以在一起分享倭國女人的感受了。而倭國救援壹岐島的水師,則被清英聯合艦隊輕鬆打殘,畢竟鹽飽水師那些還停留在萬曆年間的破船,拿什麼對抗十幾艘武裝商船組成的東印度公司艦隊。
他們有效戰術無非接舷戰。
但跟隨東印度公司戰艦的上百艘八旗戰艦也不可能讓他們靠上東印度公司艦隊。
在壹岐島短暫停留休息,讓士兵們感受到燒殺搶掠的快樂後,士氣陡然一振的清英聯合艦隊,徑直殺向博多。
博多。
四阿哥躊躇滿志的站在甲板上,看著前面一字排開,正在用排炮狂轟倭國堡壘的東印度公司艦隊。
倭國當然早就在這裡修築堡壘。
實際上因為對馬逃難者的及時報信,德川幕府已經向這裡調集數萬守軍,九州島,本州南部各藩都已經出兵,甚至東北各藩的軍隊也在南下,雖然剛剛經歷狗將軍的抽象統治,但這個時間段也是倭國內部最穩定的時候。畢竟狗將軍統治那麼抽象,被激怒的大名也僅僅是剝幾張狗皮羞辱他,大名們已經喜歡這種穩定的體制。
畢竟他們不用擔心像戰國時代的大名們一樣,說不定哪天就被人砍死,領地落入他人之手。
他們可以世襲罔替的統治自己的領地。
誰不喜歡世襲罔替?
“陛下,英夷船堅炮利,思之極恐。”
張廷玉站在四阿哥身旁,很有深意的說道。
他已經被任命為軍機處大臣,四阿哥已經推出軍機處制度,畢竟這種制度效率更高。
目前主持軍機處的當然是胤祥。
而軍機大臣則包括隆科多,張廷玉,馬齊,當然,是富察.馬齊,田文靜。
也可以說群賢濟濟,雖然少了年羹堯多少有些遺憾。
“先帝對他們還是瞭解太少,不過好在也用不著咱們操心了,如今他們去不了東南沿海,只剩下咱們這一個可以藉助的,咱們可以拋開他們,但他們拋不開咱們。”
四阿哥多少有些憂鬱的說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