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開始掌控山川

第466章 洪水泛開

當新的夏日逐漸到來,

狂風從海上吹過來時,大漢朝的貴人們,總算為一些下面發生的事情,暫停了酒肉歌舞,將視野轉向了平民,併為後者的未來,產生了些許的憂慮。

“黃河怎麼又氾濫了?”

“災民為什麼還沒有得到安置!”

流連後宮無法自拔,將國政全然交付給舅舅王鳳的皇帝,都為此在朝堂之上,大發雷霆,怒斥臣子沒有輔佐好自己,以至於上天頻頻的降下災禍,來警示自己。

從建始元年起,

關東之地,諸多郡縣,便時常發來奏報,稱自己下轄之區域,遭遇了洪水氾濫,河流衝擊堤壩的事。

朝廷初時不以為然——

畢竟知母莫若子,黃河是個什麼性格的母親,他們這些依賴其哺育,從而生長起來的孩子,可再清楚不過了。

雖然大禹面對的那可怕場景,如今的後人並沒有再次見過,

可大漢開國以來,關於“黃河溢位,淹沒土地”的奏報,也沒有少過。

但很多時候,這位自大一統後,稍顯溫柔慈愛的母親河,並不會肘死沿岸的孩子們,多為小打小鬧。

花個幾年功夫,

做點“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的工作,

便能將水災帶來的禍患平息下去,不至於讓朝廷傷根動骨,激起民變起義來。

所以,當聽聞這等訊息後,掌權的王鳳按照慣例,下令地方進行賑濟,以為過段時間,問題就會像先前一樣,消失不見。

結果事與願違,

葫蘆不僅沒有被摁到水下,反而浮到了更顯眼的地方,大大的妨礙了貴人們乘舟欣賞美麗的山水圖景。

甚至於從今年開始,大漢中心,國都長安所在的關中之地,也跟著氾濫起了河水,淹得許多百姓流離失所。

如果災禍出現在關外,朝廷也許還能緩緩治之,保持那翩然的風度。

可這次,大水已經淹到他們身邊,就要浸溼他們絲綢的衣襬,軟墊的鞋襪了!這怎麼能不讓長安的貴人們著急呢?

“難道上天認為,朕這個天子做的不好嗎?”

皇帝震怒之後,坐在自己的寶座上,失落的低下了頭。

王鳳見狀,趕緊上前勸慰他道,“這哪裡算是您的罪過呢?”

“這是我等臣子有問題!”

聽到他這樣的話,其他大臣也迅速出列,匍匐在地上,口稱“萬方有罪,罪在臣等,無陛下無關”。

皇帝的臉色這才有所好轉。

然後他又開啟金口,大聲的說道,“既然是臣子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使得上天降下了災禍,那麼依諸位之見,其罪當屬何人呢?”

話音落下,廟堂諸公的眼神頓時變得飄忽,在大司馬大將軍王鳳和丞相匡衡之間遊離起來。

匡衡,

是元帝時期得到提拔的官員,

他出身地方寒門,幼時便極為好學,有“鑿壁偷光”的事蹟流傳——

雖然在這般的聲名傳播開去後,

曾有一名閒遊浪蕩的傢伙專門跑到匡衡家中,詢問他們家“都能讀書了,為何還點不起火把照明呢?”、“鑿壁能有多少光,為什麼不直接把整面牆拆了呢?”、“既然偷了鄰居的光,那後面有還回去嗎?”等等胡攪盲纏的問題,

但匡衡父母都是深明大義之人,並不與他計較,只是令家中僕人一擁而上,拿著棍棒將那閒人趕走了。

及至匡衡長大,

元帝治理天下時,他便憑藉好學和通曉儒學經典的名聲,得到當地官員舉薦,入朝為官,隨後平步青雲,獲封樂安侯,並在建昭三年,成為了大漢的丞相。

可以說,論出身,論做官,論依附天子得其歡心,天底下沒有誰比匡衡更能作為榜樣的了。

在世代封侯的貴人們日益壟斷朝廷職位的眼下,

匡衡能以寒門之身,一路做到朝廷丞相,如何不能算“勵志”呢?

可惜,

欣賞匡衡的元帝劉奭已經去世了,

現在是皇帝劉驁的時代!

比起先帝,

劉驁更加的隨性,對於禮法,更多的是“哦哦”兩聲,然後便去做自己愛做的事情了。

其他人愛咋咋地吧!

如此,

匡衡這名當世大儒在朝堂上的位置,在失去了皇權的加持後,便迎來了挑戰。

畢竟他可不像孔光,

有個實打實的,開創了儒家學派,堪稱“聖人”的先祖。

而且王鳳也很討厭匡衡這個丞相。

因為對比起沒有心眼,很容易被人忽悠到的孔光,匡衡就是個混成精的老狐狸!哪怕對方知道時局有變,低調了許多,在朝會時總保持著沉默,對王鳳的提議也一向附和,可霸道的王鳳還是覺得:朝政應當由王氏做主!他需要的應聲蟲,也當是王氏的人,匡衡再怎麼聽話懂事,也不會受到王鳳的接納!所以,當前段時日,匡衡的兒子醉酒殺人被捕入獄,匡衡心知在王鳳的排擠打壓下,他這個失權的丞相,無法輕易救出自己的兒子,甚至還有受到牽連。

為了保住兒子和位子,匡衡直接摘了帽子,脫掉鞋子,跑到皇帝面前請罪,哭訴自己這個父親的失職。

皇帝被他哭的煩心,便下旨將這件事輕輕揭過。

這是匡衡今日還能安坐朝堂,給王鳳添堵的緣故。

但現在……

唉!匡衡在心中大嘆一聲,然後對皇帝叩首起來,“這是臣的罪過!”

“臣當居家反省,以求平息上天的怒火。”

要知道,在大漢朝雖有“天人感應”的說法,企圖用飄渺的天意,來約束龐大恐怖的皇權,

但老劉家向來是不走尋常路的。

哼,想約束朕?

也不看看朕傳承自太祖的靈活身段!何況儒家本就是武帝捧出來,用於對抗當時黃老之學的,又豈能給自己挖坑,自縛手腳?

所以,早在武帝時期,

皇帝就來了一手“借力打力”:既然上天透過災禍來警示朝廷施政有誤,那朝堂袞袞諸公又怎麼會沒有干係?而大臣替君主接受懲罰,難道不是應有之理,符合儒家的忠義之說?總而言之,朕這個天子是不會退的,也不能退的!輔佐朕的大臣最好自覺一點,發揮一下臣子的本分!

遵循這樣的舊制,每當有人指責天降災禍,是朝廷無道時,大漢就要獻祭一個三公級別的高官,以彰顯自己反省的誠意。

其基本流程,便是高官先認錯,再歸家反省,若之後天災平定,可隨皇帝心思進行起復或者閒置。

若之後天災仍舊,那隻能“自裁以謝天下”了。

不過,

匡衡可捨不得自殺,離開這花花世界,去往陰暗的冥土。

他按照流程居家反思後,

關中的水災不僅沒有平息,憂心忡忡的長安百姓,還傳播起了“秋時將有大水”的言論。

群臣都做好了上他家奔喪吃席的準備,卻聽說匡衡這個老東西,還厚著臉皮活在世上,甚至還因為久居不動,體型變得圓潤了一點。

這讓他們紛紛感慨起“大儒不愧是大儒”。

這般的氣度,絕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王鳳也更覺得這老傢伙噁心了。

好在沒過多久,

王鳳終於摸到了匡衡的把柄,並令人將之揭露在了朝野面前——

匡衡這個樂安侯,在朝廷為之劃分封地時,明知官吏因記錯了地名,而使其封地多出來了四百頃田地,卻未上報朝廷,還理直氣壯的向那些土地上的百姓收取田賦。

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侵吞國家資產,以公肥私啊!

這必須出重拳!

於是,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