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不是初出茅廬剛當皇帝的愣頭青,而是一個主政了十九年的成熟皇帝,他對貪腐的態度是有限度的容忍,換成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來,早就殺的人頭滾滾了。
朱翊鈞的威望也可以做到殺人,但殺人簡單,殺人之後,馳道修建,就陷入了困局。
而密疏的制度,一個除了雙方不會被任何人知曉,連皇帝身邊大璫都不清楚究竟寫了什麼的制度,是完全的黑盒。
密疏制度,是王崇古這個佞臣獻的奸計,但這個奸計,如果皇帝能用好,的確可以避免政治鬥爭無序的擴大。
皇帝嚴旨警告了陳至賢之後,陳至賢得皇帝聖眷庇佑,僥倖躲過一劫,京廣馳道是否能夠如期修建,對陳至賢而言,是一件生死攸關的大事,自然會更加上心。
陳至賢相信皇帝,如期保質保量的完成聖命,他絕對不會有事,因為皇帝從不食言。
在皇帝把京廣馳道窩案的尾巴處理乾淨之後,高啟愚的奏疏呈送到了御前。
皇帝下旨讓高啟愚推薦環太商盟總理事,高啟愚推辭了兩次後,推薦了一個人選,和高啟愚同榜的右都御史趙煥,山東東萊人。
趙煥和高啟愚同榜,而高啟愚推薦趙煥的理由比較有趣,此人不會和江南仕林同流合汙。
趙煥和江南仕林有仇怨,所以高啟愚才舉薦了趙煥。
這事兒和趙煥的哥哥、弟弟有關,趙煥的哥哥名叫趙耀,在隆慶二年才中了進士,而趙煥的弟弟趙燦在萬曆二年中進士,趙耀、趙煥、趙燦三兄弟,並稱東萊三鳳。
萬曆五年時候,張居正的長子張嗣文參加會試,朝中掀起了一次對張居正科場舞弊的攻訐,在這次攻訐,張嗣文選擇了進格物院,不入仕途而告終。
在那次的攻訐中,趙耀、趙燦都被殃及。
兄弟三人都是進士,直接被南衙諫臺的言官給飽和攻訐,趙耀自那之後,仕途不順,而趙燦更是悽慘,被逼迫到了不得不致仕歸鄉的地步。
東萊三鳳只剩趙煥一人,趙煥對江南士大夫的態度從來不加掩飾,張口閉口都以賤儒稱之。
高啟愚推薦的人選,其實就是他對環太商盟總理事人選的標準。
首先,一定要是北人,最好家裡跟海貿沒有瓜葛;
其次一定要和江南士大夫們積怨已深,到了一種生死仇敵的地步,才能委以重任;
其三,最好能選骨鯁正臣,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了較高的道德品行。
這三個標準裡,一和二的權重最高,如果不滿足第三個條件,也可以任事。
趙煥的確是個骨鯁正臣,不僅僅是他不畏權貴上,而是他很有辦法。
萬曆末年,萬曆皇帝怠政,曹署多空。
戶部、禮部、工部三部只有一個侍郎,兵部尚書、左右侍郎全部空缺,吏部稍微好點,還有趙煥這麼一個尚書,但他也是光桿司令,左右侍郎空缺,刑部無尚書,只有一個左侍郎。
六部衙門只有一個尚書。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全部空缺,只有一個僉都御史,監察御史額員110人,只有21人;六科給事中額員50人,只有11人在職;
趙煥作為吏部尚書,幹了個大事,萬曆四十三年八月,趙煥打算伏闕闖宮!
你萬曆皇帝不補官,他趙煥這個吏部尚書,就餓死在皇極門前!趙煥打算做比干,顯然萬曆皇帝不想做商紂王。
最終趙煥取得了成功,把京師官員補了許多。
趙煥,算是少有在萬曆皇帝怠政後,能把萬曆皇帝逼到補充額員的骨鯁正臣了。
朱翊鈞對這個人選很滿意,尤其是對高啟愚制定的標準非常滿意。
高啟愚在奏疏裡給出了這個標準的理由:浙江巡撫朱紈舊事。嘉靖二十八年,朱紈被逼自殺,倭患自此兇焰滔天。
選北人不選南人,選生死仇敵不選和光同塵,選骨鯁正臣,不選諂媚佞臣,都是為了避免總理事和南方海商尤其是走私海商同流合汙。
總理事的職責並不輕鬆,尤其是當下環太商盟總理事司剛剛成立,很多規矩都要總理事去確立,趙煥是個很合適的人選。
“高愛卿辦事,還是很貼心。”朱翊鈞看到了備選名單。
如果皇帝覺得趙煥和他高啟愚是同榜,所以他才推薦了趙煥,那高啟愚還給了三個備選,簡在帝心的王謙,高門貴胄楊俊民,以及海帶大王姚光啟。
這三個人最大的特點是背景。
跟皇帝一起逛青樓(太白樓聚談)的王謙自然不必多說,楊俊民是前吏部尚書楊博之子,楊博雖然死了,但楊博的人脈還在,楊俊民也不是酒囊飯袋,家業人脈都繼承了。
姚光啟這個人,他的背景是凌雲翼,還有皇帝陛下。
海帶大王是姚光啟用命換來的諢號,他臉上一道如同蜈蚣一樣的疤痕,是為漁民拼命的證據,僅僅海帶大王這四個字,就值得皇帝記一輩子了。
而他殺人不眨眼的凌雲翼凌次輔,是姚光啟的恩師。
朱翊鈞在四個人裡,最終勾選了姚光啟。
高啟愚還是低估了環太商盟的利益相關,他覺得趙煥和江南士大夫不和,可以任事,但朱翊鈞還是覺得用命踐行自己道路的姚光啟更加值得信任。
環太商盟,茲事體大,趙煥這種骨鯁正臣,能不能頂得住江南士族們的圍獵,朱翊鈞不知道,但姚光啟確實可以,把姚光啟惹急了,他真的敢拼命。
“這官場上,一步步是機遇也是危險,誰敢動朕的海帶大王,朕就動他滿門。”朱翊鈞勾選了姚光啟後,給了特別的批註:
姚光啟可任事,朕簡拔特任,皆因光啟忠勤體國,朕所深知。少宗伯勉之,勿負朕望。敢有作梗者,九族不宥。
朱翊鈞還特別叮囑了高啟愚,幫忙看護姚光啟一二,畢竟不是什麼事兒都要鬧到御前,高啟愚能幫襯點,能少無數的麻煩。
而最後一句則是朱翊鈞的威脅,敢讓姚光啟出事,就是考驗九族羈絆的時刻了。
浙巡朱紈舊事,決計不可在萬曆年間再次發生。
朱翊鈞繼續處理著奏疏,七月的奏疏,有幾件有趣的事兒。
李成梁是個閒不住的人,今年四月份,李成梁去了鐵門關,再建了鐵門關。
鐵門關落成後,李成樑上了賀表,這個自漢武帝年間就建立的雄關,在安史之亂後就被掩埋在了無盡的風沙之中,時光荏苒,萬曆十九年,終於重新挺立在了黃沙之中。
而李成梁心心念唸的溫泉關(阿拉山口)也完成了地理勘測,準備在西域諸部的供養下,用五到十年建立溫泉關,阻攔阿拉山之外賊人窺伺。
這五到十年,不僅僅是一座關隘,還有道路、橋樑,以及沿途的驛站的配套修建。
西域開拓,大明並沒有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一切都顯得有些緩慢,舉國之力,連京廣馳道後半段都不修了,可以修一條馳道到鐵門關和溫泉關,但海陸並舉的國策中,皇帝還是選擇了開海為重。
“陛下,這是遼東巡撫顧養謙上的一份墾荒照準。”馮保將一本奏疏、一封棉麻紙張的照準、一本薄書冊,一起呈送御前。
朱翊鈞看完了奏疏,拿起了那份照準,看了許久許久。
這份照準,上除了有遼東布政司的蓋章外,還有遼東農墾局的印章,除此之外,還有遼寧府印、吉林府印等。
照準上寫的是:
遼東承宣佈政司等處欽俸上諭事遼東諸務,今有山東籍沙大力一家十七人,墾荒四百八十畝,前來合行,四方東至照水潭豆杉林,西至毛家溝,北至禿鷲嶺,南至不限,仍準墾荒。布政司登等處遵上諭,萬曆二年,上諭遼東多賊少民,許萬民流徙墾荒,巡撫都司等處給照準墾荒,不得阻撓。
而奏疏上,則是寫明瞭沙大力如何背井離鄉到遼東吉林附近墾荒,尤其是墾荒之後,逐漸把家人接到了吉林的過程。
今天布政司衙門終於組建完成,可以給沙大力一家墾荒照準了。
墾荒照準是侯於趙的遺澤,這份照準法律效力等同於地契,不允許買賣,但可以租賃,現在前往遼東墾荒,這四百八十畝田,都是沙大力一家的祖業了,而且還能繼續墾荒,直到與他人田畝接壤後,才會停止。
遼東墾荒照準,被遼東布政司衙門和農墾局共同認同,而且每三年一驗契,確定墾荒範圍,只要寫在驗契之上的田土,都屬於沙大力一家。
這是遼東頒發的第一份照準,朱翊鈞看了許久許久,都不太捨得放下,這是大明開拓遼東的一小步,也是彌足珍貴的一步,代表著吉林地方,被大明實土郡縣。
遼東墾荒是真的苦,根據遼東巡撫顧養謙所言,沙大力因為有大力氣,所以才能墾出這麼多田來,斷斷續續把家人接到了遼東。
沙大力一家墾荒過程中,他的哥哥第一年被凍死,他的弟弟第六年被老虎襲擊,死於老虎的利爪之下,沙大力的大兒子進山去採野貨,一去不回。
而遼東布政司也頒發了第一本《墾荒書》,遼東墾荒百姓需要學習了墾荒書後,才能進行墾荒,學習時間為三個月,主要是注意事項。
這本墾荒書,侯於趙在遼東的時候,就在編纂,直到今天才算是徹底成書刊印。
有了這本墾荒書的墾荒經驗、布政司衙門,朱翊鈞相信,不用五十年,就可以把遼東夷人,統統種到土裡去!
遼東布政司,跌跌撞撞這麼多年,終於慢慢搭起了架子,可以正常履行職能,而不是繼續以附屬山東布政司存在了,大明兩京一十五省,終於變成了一十八省。
除原來一十三省外,增加了綏遠、甘肅、江左、江右和遼東。
遼東都司會逐漸繼續拆分為遼寧、吉林、黑龍江三個布政司衙門,遼東非常遼闊,為大明人口增長提供了足夠的冗餘。
江左江右自萬曆十三年拆分之後,一直到萬曆十九年,才算初步完成了拆分,江左以安慶府和徽州府為主,徽州府為首府,稱安徽布政司,而江右則以蘇州為首府,稱之為江蘇。
到萬曆十九年止,江左江右,其實仍然不能稱之為完整的布政司衙門,因為原本屬於南直隸的府,其實仍然歸朝廷直接管轄,比如財稅直接上繳朝廷,而不是押送首府起運。
遼東這份照準,朱翊鈞非常開心,甚至還發了一次百事大吉盒,以示慶祝遼東布政司建立。
擅長編寫笑話的黎牙實,想要寫一個笑話,但最終還是沒膽子編纂。
“陛下,所有泰西使者已經離開了大明海疆。”馮保拿出了鴻臚寺的奏疏呈送御前。
“葡王使者保利諾,找到心儀的國務大臣了嗎?”朱翊鈞有些好奇的問道。
馮保搖頭說道:“沒有,保利諾帶著遺憾離開了,陛下,長史孟金泉願意跟隨潞王去闖蕩,是因為潞王是咱大明的親王,若不是潞王殿下表現出了足夠的才智,恐怕,孟金泉也不會跟隨殿下前往金山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