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韓信就覺得他有點虧欠公子扶蘇,他在潼關看書吃飯,卻從未想過為公子做些什麼。
韓信緩緩低下頭,沒有言語。
也不知眼前這人在想什麼,青臂道:“當年建設河渠時,這間宅院是公子扶蘇住過的地方,公子在這裡居住一年有餘,當年公子扶蘇主持修建咸陽橋就親自住在這裡西渭河,後來公子要建設敬業渠,就住在了潼關城邊。”
此刻,韓信也想在這座院子前放上一碗糧食,可是他也明白,自己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他現在什麼都沒有。
韓信站在原地一動不動,懷著莫大的敬意,望著這間宅子。
如果這世上真有什麼人能夠令天下人敬重,恐怕唯有公子扶蘇。
世上的人或許覺得那位一統天下的皇帝,在世人眼中是可畏的,是令六國舊貴族懼怕的。
而公子扶蘇,則是一個會讓世人敬愛的人。
要說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公子扶蘇愛子民,愛天下人。
現在的公子扶蘇如此愛關中的子民,也讓無數的貧民進入關中,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那麼將來,公子扶蘇也會如此愛中原各地的人們。
這就是人們最質樸的判斷。
一個狡猾且不講信義的人或許會有能人相助,但他絕不會有人對他效忠效死。
而一個重信義能夠幫助他人的人,一定會得到多數人的擁護。
何況,這個人是皇帝的兒子。
韓信想起了婁敬曾說過的話,他說公子扶蘇是天生的皇帝。
翌日,潼關城的城前佈告上,換了一張佈告,一張寫著大雪節氣的告示被揭走,一張寫著冬至節氣的告示貼上。
為了普及二十四節氣,幾乎每個縣的城牆都會貼著這種佈告,讓人們知道現在是什麼節氣,是一年中的什麼時候。
到了冬至距離新年就很近了。
正所謂秋收冬藏,也該將冬藏的糧食拿出來吃,養了一年的牲畜與雞鴨拿出來宰殺。
不過今天的潼關城的各個學舍依舊上課,若不出意料將來的潼關城就會是一座聚集天下學子的城池。
原本的潼關城就是按照三十萬人口的大城建設的,那麼現在這座城完全可以容納三十萬學子。
在如今,三十萬學子是一個很嚇人的數字。
當年稷下學宮最鼎盛時期,也只有數百上千人。
蕭何認為只要支教之策繼續施行,潼關的學子可以達到這個規模。
也就是說,現在的潼關包括那些遷來的民眾,其實遠遠填不滿潼關。
蕭何也終於明白了,公子扶蘇為何要來選拔人才,這個國家需要有更多的人來建設,需要設定更多的吏與軍,才能維持這個國家的運轉。
早晨的時候,潼關就開始忙碌。
到了午時,一個個飢腸轆轆的孩子跑出學堂,飛奔向一間間的食肆,因今天是冬至,這幾乎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
食肆內擺放著吃不完的肉,煮沸湯的水在冷風中升騰霧氣,霧氣中是一張張孩子們的笑臉,他們正在爭搶著要吃肉喝湯。
同樣是過冬至時節的三川郡,張良不知道三川郡何時有了過冬至大吃大喝的習俗,他站在直道上遠遠看著如今的三川郡。
李斯弟子成了這裡的郡守,有了上一次的事他也再不能入三川郡了。
站在以前的韓地故土上,張良蹙眉不語。
有一個小童快步走來,他遞上一卷紙,行禮道:“先生,這是老師讓我交給先生的。”
張良拿過紙張,也行禮道:“代我謝過你的老師。”
“嗯。”這個小童應了一聲就快步跑開了。
張良沒想到王餘還願意幫助他,即便自己當初欺騙了他。
看著信中的內容,張良很感謝王餘的相助。
他並沒有告發,反倒願意幫助自己。
冬至之後的第三天,張良應約來到相見的地方。
王餘依舊穿著一身破舊的衣裳,他道:“若不是你想換個身份去支教,我真想告發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