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閒生活

第96章 稂與張良

一處山林中,張良坐在一處水池邊休息,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從渭南出來的人。要不是秦軍依舊在搜捕他,他真的很想去關中,去渭南看看,聽說如今的渭南是個神奇的地方。

“先生!果然如先生所料,秦軍來了。”

另一人道:“這些秦軍當真難纏,都一年了,還咬著不放!”

因為當年韓國公子韓非的關係,張良心中清楚,李斯是不會放過他的。

張良又想起了那個叫稂的年輕人,心中對他有些歉意,多半稂要被秦軍拿著,幾經盤問了,與反秦之人同住,可想而知。

“先生。”有一人回來了,他稟報道:“先生,稂沒事,秦軍還放了他,請他喝酒吃肉。”

張良一時愣神,不過很快又明白了。

稂是叔孫通的弟子,叔孫通,渭南,章邯將這些聯絡起來就是公子扶蘇。

公子扶蘇或許早就告知了各地。

透過稂的言談,張良可以看出一些有關公子扶蘇的端倪。

稂說過,他自小所學的處世態度,乃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這是老子所言的,張良知道叔孫通是孔門的學子,沒想到叔孫通所教的學識,倒是與眾不同。

張良搖頭不語,他不得不停下思考,休息了片刻就趕緊離開此地。

放在以前,韓地還在的時候,他會好好想想這句話。

可如今,張良光是與秦軍周旋,就已是十分疲憊了。

張良帶著人繼續趕路,在眼前一條分岔路上一路往沂山方向去了。

“先生,我們不是去楚地嗎?”

“甪里先生在沂山會好友,不在楚地。”

三個護衛登時呆住了,甚至連他們都信先生要去楚地。

不承想,根本不是。

張良道:“田儋或許不會追究,可田儋的兩個弟弟各自有各自的勢力,他們心懷怨妒,這些人要謀大事,必定會剷除一切阻礙他們的人。”

張良繼續往前走著道:“我本不該這般猜忌他們,但我不得不防。”

“先生思慮長遠,我等佩服。”

張良望著不遠處的沂山,終於鬆快地笑了笑。

今天陽光正好,走到沂山的東側,便能見到高聳的山峰,張良指著遠處道:“當年齊國依山建設長城禦敵,我們可以住在此地的長城下。”

眾人來到沂山的東側,眼前豁然開朗。

陽光下,沂水波光粼粼,雖說是深秋時節,但眼前卻不覺得寒冷。

餘下幾天,張良躲入了沂山,時常讓人去打探訊息。

“先生!”他的護衛來報,“先生妙策,田橫果然派人去楚地了,秦軍也去楚地捉拿先生,前後不過三天,秦軍撞見了田橫派去準備要伏擊刺殺先生的人。”

“那些人現在被秦軍拿下,發現了不少鐵器,都是刀與弓矢。”

張良笑著沒答話。

“先生此舉當真好手段,現在秦軍在追查田氏三兄弟的人,田氏三兄弟為求自保,無暇它顧,不能再來對付先生了。”

張良擺手,沒再說什麼。

在沂山留了幾天,張良終於見到一駕馬車來到了山下。

先是確認了一番沒人跟著,張良站在山林中見到了走下來一個老人家,這位老人家坐在沂水河邊坐著。

張良這才快步走上前,來到河邊行禮道:“見過老先生。”

甪里先生回頭看向這個青年人笑道:“子房啊。”

張良道:“子房無意打擾老先生會友,只是……”

“無妨,你能來看看老朽也是好事。”

張良再一次作揖行禮。

“你還以為始皇帝與李斯不會讓我離開關中了?”

聽到老先生的話語,張良依舊保持著行禮的姿勢。

看著這個可憐的孩子,甪里先生心有憐憫,在他看來張良的確是一個很可憐的孩子,他的親人都不在人世了。

在洛陽時,韓地的舊貴族甚至要將張良送給秦軍。

甪里先生道:“孩子,你不容易。”

張良還是保持著畢恭畢敬的行禮姿勢,回道:“讓老先生見笑了。”

“孩子呀,你這樣活……活得太苦了。”甪里先生又道:“老朽此去關中沒有見到始皇帝,倒是見到了李斯,張蒼,公子扶蘇。”

張良緩緩抬頭看著老先生,老先生的臉上竟然有笑意。

甪里先生道:“你可知公子扶蘇是個什麼樣的人?”

“聽聞是位賢明的公子。”

甪里先生又道:“老朽見過那個孩子,他比你年少十餘歲,卻是一個好學的孩子,這孩子很尊敬歷代先賢,尤其是崇尚孟子,荀子,或兼愛或韓非之學說。”

“那是一個十分善學的孩子,傳聞此子早慧,公子扶蘇善學,卻不會被人矇騙,公子扶蘇賢明卻進退有度,是個善學且又內斂的孩子……”

張良安靜的聽著,在甪里先生的話中,這位公子扶蘇深得關中民心。

對此,張良覺得公子扶蘇對外是個和善的人,實則是一個極其手段的人,一個無所求的公子,其野心……定是藏得很深。

再聽甪里先生所言的渭南郡變化,並且說起了一個叫公子高的孩子,還有叔孫通,章邯,以及公子扶蘇的成婚。

這讓張良感到莫名的危機感,秦有如此公子,而在公子身邊竟然還有李斯,張蒼,毛亨等荀子的弟子效力。

更不要說,公子扶蘇交好李斯,還與王翦家成婚,其城府與手腕亦足夠。

甪里先生道:“你自小讀過《晏子春秋》,以及《孟子七篇》,還有老夫的那些學識……你不妨也看看關中的學識吧。”

言罷,甪里先生身邊的小童端來了一卷書。

“這是老朽離開關中之際,向渭南的郡守章邯討要而來,幸得此篇,可贈你。”

正說著,有一駕牛車遠遠而來,等對方到了近前,牛車上坐著一位老者,這位老者也是須發皆白。

甪里先生見到老友笑呵呵道:“多年不見了。”

張良見到來人,正是崔黃公。

崔黃公笑呵呵道:“這不是子房小子嗎?又來求學了?”

想到少年時期,張良奔赴千里尋找名士大賢求取學問,他錯愕一笑。

而後,張良躬身行禮。

甪里先生坐在沂水向崔黃公講述著他在秦地的見聞。

八百年的戰國春秋結束了,兩位老人家皆是覺得如夢如幻。

張良翻看著手中這卷書,這是一卷給孩子蒙學的書,書中寫的都是諸子的言語,有荀子的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也有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讓張良很意外,他發現公子扶蘇傳授給人學識,當真是不挑的,好似將各家的話語打亂,一句一句來給孩子蒙學。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