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這也足以說明一件事情!
那就是今日這件事情就是多爾袞和大玉兒一起密謀的!
果然!
所謂的傳言是真的,這兩個傢伙恐怕早就揹著皇太極搞到一起了!
而皇太極真正想要傳位的皇子壓根就不是福臨,而是豪格!
就連濟爾哈朗現在都偏向多爾袞了。
這倒不是因為多爾袞和他打過招呼,就濟爾哈朗那大嘴巴,多爾袞壓根就不敢跟他說太多,生怕一不小心就走露了風聲。
濟爾哈朗之所以願意支援福臨繼位,是因為大玉兒手裡的聖旨可是明確說了,福臨繼位之後,他可以和其他幾位親王共同輔政。
這對於濟爾哈朗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他心中清楚,如果豪格繼位的話,他肯定得不到這樣的待遇。
畢竟成年皇子一旦登上皇位,必然會大權獨攬,到時候他這個親王恐怕就只能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了。
而福臨年幼,需要有人輔佐,他就有機會在朝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掌握更多的權力。
所以在權衡利弊之後,濟爾哈朗已然知道該支援誰當皇帝了!
此時此刻,寢宮的氣氛壓抑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天空,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欞,斑駁地灑在地上,卻無法驅散瀰漫在空氣中的緊張與不安。
在場的人雖都沉默不語,但多爾袞還是清晰地察覺到,大多數人其實已經站在了他這一邊,打算支援福臨繼位了。
多爾袞心中暗自得意,嘴角不自覺地微微上揚,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他知道這是必然發生的事情,因為讓年幼的福臨繼位,無疑是最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決定。
首先,就像濟爾哈朗心中所顧慮的那樣,若讓一個成年皇子繼位,那在場這些手握重權的王爺們,權力必然會受到極大程度的削弱。
因為成年皇子繼位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必然是收攏所有權力,尤其是那至關重要的兵權。
到那時,他們這些掌控著實權的王爺就如同被剪去翅膀的雄鷹,再也無法自由飛翔,只能逐漸淪為權力邊緣的旁觀者。
而且這種事情可是有前車之鑑的,當年皇太極繼位的時候,就是這麼對待他的那些皇叔們的!
其次,還得歸功於多爾袞早在之前就已經和這裡的一些人透過氣,隱晦的提了一下今天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這些人都是聰明人,他們清楚一旦多爾袞的計劃失敗,多爾袞完全有可能把他們都供出去,然後再反咬他們一口,說今天這件事情是他們一起策劃的。
你說到時候豪格能放過他們嗎?
到時候他們必然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甚至不得好死!
因此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前程,他們如今只能站在多爾袞這一邊了!
除此之外,多爾袞還做好了其他周全的打算。
早在之前,他就已經秘密調遣了一批精銳軍隊進京。
這支軍隊如同一條隱藏在黑暗中的巨龍,悄無聲息地包圍了整個盛京。
就連皇宮內的侍衛,也已經全部被多爾袞掌握了。
毫不誇張的說,眼下整個皇宮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也就是說,如果豪格今天不承認福臨的皇帝身份,那麼豪格今天是絕對出不了這皇宮大門的。
不過當然,多爾袞現在也並沒有打算對豪格做些什麼過分的事情,他只是想逼迫豪格承認福臨的身份罷了。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心生疑惑,那就是為什麼多爾袞不直接殺了豪格呢?
這樣的話,不就一了百了,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嗎?
如果你真這麼想的話,那麼只能說你太天真了。
簡單來說,不是多爾袞不想殺豪格,而是他不能簡單地就這樣殺了豪格。
因為直接動手的政治代價太高,風險太大,大到他無法承受。
要知道,建奴的核心力量是八旗,而這八旗並非鐵板一塊,深究下來的話簡直猶如一盤散沙,各自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和勢力範圍。
如果多爾袞殺了豪格,那就等於向兩黃旗和正藍旗宣戰。
想象一下,多爾袞公然殺害先帝長子、兩黃旗和正藍旗的代表人物豪格,這無異於在這上三旗的心頭插上一把鋒利的匕首。
這會立刻引發八旗內部的內戰,到那時,清朝可能因此分崩離析,化為一片廢墟。
多爾袞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他深知必須維持表面上的團結,避免公開決裂,否則,他辛苦建立起來的權力大廈將會瞬間崩塌。
其次,豪格作為福臨的同父異母長兄,是皇室近支,血濃於水。
如果多爾袞毫無確鑿罪名就殺害皇帝的兄長,這不僅是對皇帝權威的公然挑戰,也會讓福臨和大玉兒感到極大的恐懼和威脅。
他們或許會想,今天多爾袞能殺豪格,明天會不會就輪到福臨這個皇帝了呢?
這無疑會過早地激化多爾袞與皇帝之間的矛盾,使得原本就微妙的權力平衡被打破,不利於他權力的穩固。
然後就是缺乏正當的藉口和罪名。
在政治上,想要誅殺一位功勳卓著、地位崇高的親王,需要絕對令人信服的理由。
豪格雖然與多爾袞有私怨,但在戰場上,豪格也算是屢立大功了,在軍中有著極高的威望。
在宗室和朝中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許多人對他也是敬重有加。
這就導致即便多爾袞可以輕易的殺掉豪格他也不敢這麼做,因為這會讓所有宗室和王公大臣人人自危,離心離德!
畢竟今天多爾袞能因為一點私怨就殺豪格這個先皇長子,那麼明天會不會就輪到自己了呢?
這樣一來,多爾袞就會失去人心,徹底成為孤家寡人。
當然,多爾袞也可以用豪格偽造遺詔的罪名來殺他,但是這種事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
真要是用這個藉口的話,保不齊那些原本想要維持平衡、支援福臨繼位的宗室和臣子也會直接跳出來反對。
到那時,多爾袞就會立刻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那不就弄巧成拙了嗎?
而且這遺詔雖然說偽造得很像,但要是仔細分辨一下的話,還是很容易察覺出不對勁的地方。
那字跡的筆鋒、墨色的濃淡,都與皇太極平時的書寫習慣有著細微的差別。
正是考慮到這些複雜而又關鍵的原因,多爾袞是不會直接對豪格下死手的,最起碼現在不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