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像長了翅膀似的,沒半天就傳遍了鋼鐵廠的各個角落。
軋鋼車間裡,通紅的鋼坯剛從軋機裡出來,帶著灼人的熱氣。
老王握著操控杆,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淌。
旁邊的小年輕探過頭來,壓低聲音說:“王師傅,聽說了嗎?咱們廠新研發的烘乾機能出口賺外匯了!”
老王眼睛一亮,手裡的操控杆都穩了幾分:“真的?那可太好了!咱們廠終於有能拿得出手的稀罕物了!”
說話間,剛軋好的鋼板帶著均勻的光澤滑過傳送帶,彷彿也比平時更平整了些。
食堂裡,午飯時間正熱鬧。
打飯的隊伍排得老長,有人拿著搪瓷碗敲著桌沿,聊的正是這事兒。
“我聽辦公室的人說,那機器小巧得很,能把溼衣服烘得乾爽爽的,外國佬就愛吃這口!”
“可不是嘛?”
傍晚的廠區大道上,下班的工人們三三兩兩地走著,話題總離不開那臺能賺外匯的烘乾機。
有人比劃著它的模樣,有人猜測著能賣多少價錢,臉上都帶著藏不住的笑意。
夕陽把他們的影子拉得老長,連腳步都比平時輕快了許多。
對工人們來說,廠子就像自己的家,家裡添了能長臉面的寶貝,誰能不打心眼兒裡高興呢?
第二天一早,鋼鐵廠的大喇叭剛響過起床號,各車間就傳來了新的排程指令。
軋鋼車間的公告欄上,原本排得密密麻麻的生產計劃被紅筆圈改,一批用於普通建築的角鋼訂單旁寫著“暫緩”二字,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烘乾機外殼衝壓”的新條目。
生產科長拿著擴音喇叭在車間來回走動:“同志們,從今天起,優先保障烘乾機配件生產,不重要的單子往後排一排,辛苦大家了!”
倉庫裡,老王帶著夥計們正忙著清點材料。
原本堆在角落裡的薄鋼板被挪到了最外側,鎳鉻合金絲和碳纖維板碼得整整齊齊,旁邊還貼著張紙條:“烘乾機專用,非請勿動”
幾個來領常規鋼材的工人探頭往裡看,老王揮揮手:“常規料在裡屋,這些是給新機器留的,可不能弄混了。”
車間裡的生產線也在悄然變化。
第三號衝壓機旁,師傅們正在更換模具,原本用於壓制鋼筋掛鉤的模具被小心翼翼地卸下,換上了嶄新的弧形模具——這是專門為烘乾機外殼定製的。
操作工人小李蹲在地上,用抹布反覆擦拭模具表面:“可得擦乾淨了,不然壓出來的外殼有劃痕,影響出口品相。”
旁邊的組長拿著圖紙比對:“角度再調兩度,按科研室給的引數來,差一點都不行。”
這樣的調整持續了整整三天。
這三天裡,廠區的廣播裡時常播報著烘乾機生產的進度:“第一天,完成外殼模具除錯”
“第二天,電路元件採購到位”
“第三天,組裝流水線初步搭建完成”
工人們雖然累,但看著生產線一點點朝著新目標轉變,心裡都憋著一股勁。
食堂大師傅特意每天加了道紅燒肉,笑著說:“給大家夥兒補補力氣,咱們的‘出口寶貝’可全靠你們了。”
三天眨眼就過,科研室的眾人休完假,精神抖擻地回到廠裡。
剛走進科研樓,就被等在門口的生產科長拉了過去:“可算把你們盼來了!組裝車間那邊出了點問題,第一批試產的外殼報廢了好幾個,你們快去給指導指導!”
李崇光和周益民對視一眼,立刻帶著團隊往車間趕。
組裝車間裡,十幾個工人正圍著一堆變形的外殼發愁。
小張拿起一個邊緣翹起的外殼,一眼就看出了問題:“衝壓時的壓力沒控制好,這裡的弧度太急,材料受力不均就會變形。”
他蹲在衝壓機旁,指著控制面板:“把壓力引數調低五個單位,衝壓速度放慢 0.5秒,讓材料有個緩衝的時間。”
老王則拿著遊標卡尺,給焊接工人示範:“焊點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每兩厘米一個,這樣既牢固又不會影響折迭。你看這個報廢的,就是焊點歪了,一折就裂。”
他一邊說一邊拿起焊槍,在廢件上演示著標準手法,藍色的火苗在他手中穩穩跳動。
周益民走到電路組裝區,看著散落的線頭皺起眉頭:“線序不能亂,紅接火,藍接零,黃綠雙色是地線,這裡標著記號呢。”
他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上面是他休假時畫的簡易接線圖:“按這個圖來,保證錯不了。”
工人們圍過來看圖,七嘴八舌地問著細節,周益民耐心地一一解答。
李崇光則盯著傳送帶,觀察著零件的流轉速度:“太快了,工人們來不及檢查。把傳送帶速度調慢三分之一,每個零件都得過質檢關,不合格的當場挑出來,別流到下一道工序。”
陽光透過車間的高窗照進來,落在忙碌的身影上。
科研室的技術員們穿梭在各條生產線之間,時而示範操作,時而低頭講解,工人們聽得認真,練得專注。
到傍晚時,新一批試產的零件報廢率已經降了一半,看著合格的外殼、整齊的焊點和規範的線路,李崇光抹了把汗,對生產科長笑道:“照這個勢頭,明天就能正常量產了。”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鋼鐵廠的車間裡幾乎是連軸轉的狀態。
天剛矇矇亮,生產線就已經響起了機器的轟鳴聲,工人們輪班上崗,人歇機器不歇。
衝壓車間裡,嶄新的弧形模具不知疲倦地運作著,一塊塊薄鋼板在壓力作用下,變成了一個個光滑圓潤的烘乾機外殼,傳送帶將它們源源不斷地送往組裝車間。
組裝車間更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工人們按照科研室指導的標準流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組裝。
有的工人專注地焊接著連線線,藍色的火苗在焊點處跳躍,每一個焊點都均勻而牢固。
有的工人則負責安裝加熱元件和電機,動作麻利又精準,確保每一個部件都安裝到位。
還有的工人在進行最後的除錯,轉動旋鈕,檢查溫度是否正常,折迭是否順暢。
科研室的眾人也沒閒著,他們每天都在車間裡來回巡查,一旦發現問題就及時指導解決。
小張守在衝壓機旁,時不時檢查一下剛衝壓出來的外殼,確保壓力和速度引數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
老王則在焊接區轉悠,耐心地糾正著工人不規範的操作手法。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