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鳴澤對於時裝劇已經拍出心得,不說得心應手,也算是駕輕就熟了。
再加上有楚安這個編劇把關,《榮耀》的拍攝進度飛快。
而蘇曼卿,演技上就不說了。而且,她是那種不但自己演的好,還能帶動楚安快速入戲,也能及格的水準。
唯一讓蘇老師有點適應不了的,就是電視劇的拍攝標準了。
電視劇對於鏡頭以及表演的追求確實沒有電影高,所以蘇老師必須要接受“平庸”。
很多鏡頭以蘇老師的標準來看,根本就不合格,需要重拍。可在陸鳴澤和其他劇組成員眼中,卻是相當到位了。
這多多少少讓蘇老師有點不適應。而且“你學的是電影導演?”
與楚安借拍攝間隙,吃著小零食閒聊。
楚安不知道她為什麼突發此問,“對啊!怎麼了?”
只見蘇曼卿皺著眉頭,“那我建議,你以後不要再拍電視劇了。”
楚安,“???”
蘇曼卿解釋道:“有些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過來的。你明白嗎?”
楚安似懂非懂,“你是說,電視劇裡養成的習慣,不適合電影?”
蘇曼卿撇撇嘴,“可以這麼理解。”
隨即又補充道:“當然,如果你只是拍一點商業片,就當我沒說。”
蘇老師也是斟酌了很久,才和楚安說這些心裡話的。
在她看來,楚安未來的潛力非常大,他可能不會成為實力派演員,但在演藝圈的發展,一定是不可限量的。
所以,真心希望楚安少走一些彎路。
“謝謝!”楚安真心道謝。
蘇曼卿的這個視角,是他從來沒想過的。今天經她這麼一說,還真是給楚安提了個醒。
正好借這個機會,他也有點心裡話,想和蘇老師說一說。
楚安滿面嚴肅,無比認真,“我其實一直有個遠大理想!”
說的蘇曼卿都不由得鄭重起來,“什麼?”
楚安卻是答非所問,“老陸其實也該降低產量了。”
見蘇曼卿疑惑,楚安解釋道:“《最好的我們》和《榮耀》的盈利,足夠老陸休息一段時間,沉澱沉澱了。”
“加上我們這個團隊,其實經歷了兩部戲的磨合,如果繼續走傳統盈利路線,有合適的商業劇本就拍,也有點浪費。”
蘇曼卿點頭沉吟,她似乎有點明白楚安的意思了。
事實上,蘇曼卿雖然瞧不上電視劇劇組的創作水平,但不得不說,這個劇組是她見過的凝聚力最高,氛圍也是最好的。
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蘇老師也看得出來,無論是馬蘭、王徵,還是董文德、冀英來,這些人都是有真本事的。
“你是說走精英路線?”
“以後陸導專挑叫好又叫座的大製作拍?”
楚安微微一笑,“不全是。”
這話說的蘇曼卿一怔,楚安那個表情彷彿在說,他的野心可不僅僅那麼一點兒。
“那你想幹什麼?”
這個問題楚安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蘇曼卿,弄的蘇老師又不上不下的,“你說,中國影視算了!電影先不算,只說電視劇行業的優勢在哪?”
電影再等等吧!2002年,院線改革還沒完成,電影就是一坨。
蘇曼卿對電視劇行業還真不太瞭解。
不過也嘗試著回答道:“市場!”
結果,還真讓她蒙對了。
楚安,“對了,就是市場!”
放眼全世界,除了英語區,沒有任何一個地區擁有中國這麼多的人口,這麼多家電視臺。
而且,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傳播屬性,不光是中國,任何一個國家也不敢完全開放電視劇市場,所以這還是相對封閉的保護性環境。
客觀地說,這也是此後二十年,國內電視劇行業野蠻生長的主要原因。
特麼拍成什麼樣兒,都有人買單!(雖然賠錢的還是佔多數,但那是行業規律決定的。)楚安:“市場是我們最大的優勢,那你想沒想過,市場也可以是我們最堅實的基礎呢?”
“基礎?”蘇曼卿不理解,“什麼意思?”
楚老師鋪墊完成,終於說出他那個遠大理想,“我是說,有這樣一個保護性市場兜底,那為什麼不去向外拓展呢?”
“我想走出去!”
走出去.這個理想確實有點大!蘇曼卿聽到這裡,眉頭皺了起來,似在思考什麼。
要知道,楚老師的走出去,是帶著中國的作品走出去,和蘇老師的闖蕩好萊塢還不是一回事兒。
著實讓蘇老師有點意外。
楚安只是靜靜地等,他相信蘇曼卿一定能理解他的話。
這個概念對她來說不陌生,只要在演藝圈稍有道行就知道,香港電影的崛起就是這個邏輯。
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就是以港島和灣灣做為保底的壓倉石,向日韓以及東南亞擴張,也著實取得了相當的成績。
好萊塢其實也是這個邏輯,有北美市場保底,輻射全世界。
如果再延伸一點,另一個時空的hw、位元組跳動、大疆,以及一眾家電品牌,但凡能在世界範圍取得一些成績的公司,都是這個思路。
有中國這個大市場壓倉,對外擴張就會相對容易很多。
區別只在於,有的公司認為吃死國內市場就夠了,有的不侷限眼前罷了。
這邊蘇曼卿想了很久,終於有了判斷,“難!”
她當然理解楚安在說什麼,但是半開玩笑道:“楚老師有點天真了哦!”
“你要知道,港島電影之所以能走出去,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特殊的政治環境使之相對寬鬆,所以什麼都能拍。”
“但你在內地卻不行,而且就算港島成功,也沒走出亞洲。”
蘇曼卿說的,其實不是稽核制度,而是向外擴張的意願和動力。
這裡需要說明:很多人認為,被國人詬病這麼多年的稽核制度,卡住了創作者的脖子,導致這也不能拍/寫,那也不能拍/寫,是官方導致的。甚至被一些人上綱上線的批評是不自由,不自信,乃至愚民。
其實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
稽核制度一年比一年嚴,完全就是普通觀眾的鍋。
是不是有點接受不了?可這就是事實。
縱觀國內影視發展,從80年代開始,越往後越嚴,越往後限制越多。
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初,那個時代是創作者最好的時代,什麼都能拍。
什麼露點的、鬼怪的、血腥的、暴力的包括網文都是一樣,開始的時候,什麼不能寫?官場文、黑道文、小黃文等等。
沒人限制你,任由發揮。
那為什麼越來越嚴了呢?因為架不住人民群眾不答應啊!你拍個鬼片,十個有九個說好,一個說這是傳播封建迷信。
你拍個黑道片兒,有人說破壞社會風氣。
你拍個歷史片,恨不得一幫人拿著放大鏡挑毛病,說你搞歷史虛無主義。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