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知已經見不到元韞濃最後一面,但他前腳剛走,後腳喪鐘就已經敲響。
短短几時,居然天人永隔。
他只想見到元韞濃,再看元韞濃一眼,無論如何。
但是裴令儀拒絕了他的求見。
他在次日聽聞,陛下悲慟之下嘔血不止,輟朝三日。
元徹回幾次上奏,想將元韞濃葬在國公府後院。
百官們覺得不可理喻,不合規矩,裴令儀自然也不肯放手。
但是後來不知怎麼的,裴令儀居然允諾了這個荒謬的請求。
一國之後,葬在她曾經的家中後院裡,就在瓊花樹下。
更荒唐的是,裴令儀棄之不用原本大興土木建造好的皇陵,而是立下旨意,說自己死後也要和元韞濃葬在一起。
共埋瓊花樹下。
他不但下旨,還要史官提前寫下帝后共葬於瓊花樹下,又囑咐了允王,任憑誰來講,都已經決心已定。
連元徹回都覺得荒誕不經,元韞濃也就算了,她本就是元家人,又是她生前所言,不要葬在皇陵。
他這個做兄長的,自然要帶著妹妹回家。
可裴令儀這個帝王也要跟著葬在他家後院,那他們院府算什麼了?新的皇陵嗎?
但是裴令儀既然已經下定決心,元韞濃死後,更加沒有人能夠阻止他了。
元韞濃過世之後,裴令儀更是勤政為民。
他近些年本就身子不好,久經沙場又費盡心思,耗盡心血謀逆復國,已有心脈衰竭,油盡燈枯之相。
不然他先前也不會那麼急著修墓皇陵了。
這下元韞濃走後,他的情況更加每況愈下。
即使是這樣,即使是身邊人千勸萬勸,裴令儀也聽不進去一點,不顧自己。
“陛下,該用藥了。”宦官戰戰兢兢地捧著藥立於一旁。
裴令儀卻置若罔聞。
他低頭看著塘報,硃砂玉筆批註。
元徹回立於御案之前,看著裴令儀手腕間繫著一縷青絲。
他記得裴令儀的母妃是舞陽人,當年元韞濃送給裴令儀的那匹黑馬,也叫舞陽兒。
舞陽有個民間傳說,未亡人腕上繫著亡者青絲,是以表殉情之志。
“依兄長所見,該如何呢?”裴令儀突然開口。
元徹回回過神,抬頭瞬間,恰見奏摺邊上,擺著元韞濃的書畫和小像。
元韞濃成了皇后之後,裴令儀就開始改口叫他兄長了,他有時也會覺得荒唐。
裴令儀先前為了逼迫元韞濃為後,設計捉了他,拔他指甲,砍他手指。
等到元韞濃做了皇后,裴令儀又恭恭敬敬將他奉為上賓,喊他兄長,對元氏之人也是極盡厚待。
即便是元韞濃死後,裴令儀也照舊不誤。
元徹回定了心神,回答:“北涼此時雖降,也不過是礙於兵威,是因戰力不敵而暫時屈從。北涼人反覆無常,內心未必真心歸服,不過是佯裝恭順罷了。”
裴令儀嗯了一聲。
“待北涼休養生息、恢復元氣,難保不會再度興兵犯境,還望陛下早做籌謀,以防後患。”元徹回道。
裴令儀垂著眼瞼,“昔年攻北涼,得勝回朝,已是極盡孤心力。孤自知命數多少,也感大限將至。”
“陛下何苦如此?”元徹回低眸說道。
“兄長不必多言。”裴令儀抬眼道,“於北涼之事上,需徐徐圖之,而孤之心力不足以再支撐孤將整個北域收入疆土了。”
元徹回問:“難道陛下打算就此放置不管嗎?”
裴令儀說:“從即日起,孤會將一切慢慢交付於允王。”
元徹回驚愕地看向裴令儀。
他知道裴令儀此意已決,便也沒有再說什麼,但他只以為裴令儀是想放權後安度餘生。
直到於暮春時,喪鐘再次敲響了二十七次。
季冬之時,皇后薨。次年暮春,帝崩,相隨而去。
元徹回得知訊息,在深夜裡騎馬進宮,踩著一地月光,略過哭聲,衝進鳳儀宮的時候,只看到了裴令儀的屍首。
自從元韞濃薨逝,裴令儀就一直住在了鳳儀宮裡,將聖宸宮棄用。
在室內的人都流著淚向元徹回行禮,喊國公。
尚且年少的允王,即將繼位的少帝,手裡還握著一份聖旨。
他紅著眼眶,第一次叫了元徹回一聲“阿舅”。
元徹回僵直地轉過頭看向裡頭,血淌了一地,裴令儀跟睡著了似的倒在地上,沾了血的劍掉在一邊。
盛世自刎的實權帝王……
殉情的帝王。
燭火在青銅鶴燈裡爆出燈花,忽然有風捲起茜紗帳,桌上的宣紙飄落在血泊裡,瞬間被血水浸透了上邊的“同歸”二字。
墨水被血徹底淹沒之前,元徹回看清了裴令儀的字跡——
你我同歸。
歲在丁未,季冬之月,霜風凜冽,彤雲密佈。宮中突傳訃音,皇后元韞濃病崩於鳳儀宮。
元后幼承庭訓,才情卓絕,志比鬚眉。儀態萬方,芙蓉如面。為昔日惠貞長公主與岐國公之女,今小岐國公之妹。
彼時朝堂波譎雲詭,內憂外患頻生,元后常於帝側,建言獻策,剖析利弊,其見解之獨到,謀略之深遠,令滿朝文武亦暗自歎服。
帝漸倚重,委以參決政事之權。
自是儀帝每視事,元后在旁,政無大小,皆與聞之。
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中外謂之二聖。
二聖臨朝時,興科舉以納賢才,整吏治以肅朝綱,勸農桑以厚民生,天下漸呈昇平之象。
然此舉亦引朝中舊臣非議,暗流湧動,宮闈之內亦紛爭不斷。
帝后之間,亦因權力傾軋、政見分歧,時有齟齬,然歷經風雨,真情未改。
元后自幼體弱,偶感寒疾,久治不愈,日漸沉痾。
帝憂心如焚,遍召天下良醫,然藥石無靈。
元后歿,帝大悲,宮中縞素,舉國哀慟。
帝悲不自勝,輟朝多日,不理朝政。恩愛兩不疑,最惹天妒,狠將風雨催命如紙薄。
帝后自幼相識,少年夫妻。皇后生前帝不立妃,皇后死後帝不立後。
帝披喪戴麻,停靈不葬。
後將元后葬入岐國公府後院,下旨死後與元后同葬。
次年春,帝崩,油盡燈枯。
修書一封:你我同歸。
帝后同歸,不葬皇陵,葬於岐國公府瓊花樹下。
元徹回不知道其中還有哪些細節,但是至少史書上是那麼寫的,後人看到的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