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抽取技能

第808章 又來蹭熱度?

最直接的效果,就體現在收視率上。

以往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全球觀看人數,最高約為8000萬。

而今年這一數字飆升至1.4億。

其中亞洲地區貢獻了大量新增觀眾。

在華夏、霓虹、泡菜國及整個東亞地區,本屆奧斯卡的觀看人數均創下新高。

即使在燈塔國本土,也有4200萬人觀看了頒獎典禮,創下近十年來的最高收視紀錄。

資料顯示,杜笙發表獲獎感言時曾創下收視高峰之一,充分體現了他的超高人氣。

各國媒體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紛紛將報道重點放在杜笙身上。

頒獎晚會結束後,一些博眼球的媒體,更是圍繞著杜笙展開。

YY門戶網:

“重新整理歷史,恭喜杜笙再獲小金人!”

都市娛樂報:

“杜笙亮劍奧斯卡,榮膺最佳外語片!”

霓虹富士電視臺:

“亞洲天王,再次征服狂傲的奧斯卡!”

燈塔國CBA電視臺:

“奧斯卡奇蹟,功夫之王續寫傳奇!”

英倫國BBC新聞:

“奧斯卡為杜破例,年度最佳外語片誕生!”

泡菜國KBS電視臺:

“杜笙兩奪奧斯卡,家族溯源竟是泡菜國血統。”

為了吸引目光,媒體標題一個比一個狠。

什麼“殺翻好萊塢”“亞洲巨星駕到”“改寫影史”“奇蹟之王再登神壇”……

它們恨不得把“封神”倆字,直接刻在螢幕上。

為何如此誇張?

原因就倆字,流量。

第一,杜笙現在的粉絲基數太大了,遍佈全球。

粉絲就愛看這種“我家哥哥天下第一”的調調,看著爽,轉發更爽,平臺資料蹭蹭漲。

第二,這種詞自帶火藥味兒,容易挑起爭議。

有人吹,就有人罵,一來一回,討論度直接拉滿,熱搜穩穩拿捏。

流量密碼,拿捏得死死的。

於是乎,杜笙拿下最佳外語片,各大媒體集體開啟“無腦吹”模式。

場面搞得比國王加冕還隆重。

粉絲們更是炸了鍋,比過年還激動,朋友圈、微博、ins、推特全被刷屏。

不少鐵粉乾脆組織起來,搞起了全球性“慶功大聯歡”。

比如倫敦萊斯特廣場,一位女粉絲豪擲重金,直接包下三天的巨幕廣告,24小時滾動播放“恭喜杜笙!亞洲之光!”。

不是那種一閃而過的廣告位,是實打實的C位霸屏!

澳洲、霓虹、泡菜國、東南亞……

各地粉絲也紛紛跟進,有的辦觀影會,有的做應援海報。

甚至還有人把杜笙的照片印在了當地地鐵站的燈箱上。

這些自發慶祝的場面又被媒體拍下來,二次傳播,熱度直接翻倍。

一時間,杜笙的名字霸榜全球熱搜,粉絲圈裡那叫一個“鑼鼓喧天,紅旗招展”。

在國內,因為頒獎那會兒正好是白天,媒體反應飛快。

各大倌媒、娛樂號齊齊上陣,清一色誇上天,用詞跟國外媒體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華夏驕傲”“影壇破壁者”“國際巨星”……

滿屏都是溢美之詞。

在這種氛圍下,粉絲們更是嗨到飛起,網上發言一個比一個猛:

“程龍之後,杜笙接棒!”

“奧斯卡終於認清傲慢是原罪!”

“他呼吸都是藝術,走路都是史詩!”

可就在這片“萬民同慶”的聲浪中,新蒗網突然甩出一篇報道,標題直接扎心:

“400萬美元買個小金人?

《颶風營救》這波公關到底值不值?”

文章詳細扒了《颶風營救》為衝奧砸下的400萬美金公關費,

雖然沒指責“獎是買的”,但語氣暗示拉滿,明眼人都懂。

緊接著,捜狐新聞跟進:

“華夏影史最離譜公關案,《颶風營救》真實支出或超4000萬!”

網抑娛樂也不甘示弱:

“不愧是新晉亞洲鉅富,砸錢也要拿下奧斯卡外語片!”

這幾家平臺,不約而同把焦點對準“燒錢”二字,

硬生生把一場藝術榮譽,炒成了“金錢交易”的輿論戰。

為何他們這麼幹?

表面看是蹭熱度、博流量。

爭議越大,點選越高。

但背後還有層更深的原因。

杜笙現在大部分獨家新聞,都被YY門戶網壟斷了。

而YY門戶網的幕後BOSS,正是杜笙本人。

新蒗、捜狐、網抑娛樂這些入口網站,跟YY門戶是直接的競爭對手。

前世劉怡霏為何在新蒗微博被黑得體無完膚?

不就是因為選了捜狐微博做代言,踩了商業紅線。

如今杜笙自帶流量又斷了他們的資源,這幾家能給他好臉色?

能不往死裡黑就算客氣了。

這報道,已經是顧及到倌方對“民族驕傲”的正面宣傳基調,算是剋制了。

其實吧,衝奧電影搞公關,本來就是好萊塢公開的秘密。

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做評委路演、辦專場放映、送“衝奧禮包”,早就不是新聞。

《颶風營救》這400萬,業內看都不算離譜。

可一旦牽扯到利益相關,事兒就變了味兒。

這幾家媒體一煽風,評論區立馬炸鍋:

“花400萬買個獎,還好意思吹?

粉絲激動得跟拯救了全人類似的,笑死!”

“這麼多錢,投科研、搞教育、幫山區孩子不香嗎?

全送給燈塔國人賺了,就換個小破雕像,不知所謂!”

“杜笙越來越飄了,整天搞這些虛的,一點實際貢獻沒有。”

“奧斯卡就是燈塔國人圈錢的局,杜笙還上趕著送錢,真是崇珜媚外!”

“別人越捧他,我越討厭他,這叫獨立思考!”

這些評論裡,有拿錢辦事的水軍,也有真心反感杜笙的路人。

但更多是一種“逆反心理”在作祟。

你越紅,我就越要踩;

大家越誇你,我就越要說你不行。

不是講道理,而是靠“反主流”來標榜自己的“清醒”和“品味”。

可不管黑的白的,吵得越兇,杜笙的名字就越響。

熱度這東西,從不怕爭議,只怕沒人提。

在這個時代,被討論,就是最大的權力。

隨著杜笙名聲的日益響亮,他的粉絲群體愈發壯大。

這些粉絲對杜笙的喜愛,幾乎是無條件的。

由此也出現一些極端言論。

這種極端化的粉絲行為,很容易讓路人對杜笙產生反感。

比如之前陳世崢公開批評杜笙時,之所以引發巨大爭議,除了陳世崢自己因影片提名備受關注外,主要還是因為有一批反對杜笙的人存在。

每當有人吐槽或刁難杜笙時,這批人就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支援,形成一種盲目維護的局面。

一旦大爭執,事情不可避免如脫韁之馬。

………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