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你要支稜起來呀

第733章 唯利是圖才是本性

李半城在這個時候還是帶頭開口:“對內地經濟發展的勢頭我不懷疑,但這個持續性和穩定性值得商榷,碼頭肯定是需要的,只要建起來可以隨著貨運量逐漸擴張,但船呢,你提到的造大船呢?”

讓衛東遙遠對話:“您請專家做過比較嗎?”

他這時就能想到,李半城公開這麼問,不啻於也在拉人下水。

這種事情有人探雷分擔風險也不錯啊。

李半城果然還是謹慎:“簡單做了個測算,船舶折舊、燃料、船員這幾項是降幅重點,真按照你說的來,四千箱的巴拿馬型船單箱成本如果在三百美元,六千箱的船,成本可以降到兩百,一萬五千箱可能到一百二十美元了。”

全場倒吸口涼氣。

這是單箱成本,等於質量服務同樣的產品,成本猛降一半多,就問利潤大不大。

能直接殺翻全世界的船運市場!

當然李半城也把風險拿出來:“首先就得滿載,如果裝不滿,這種船的單箱成本會飆升,因為燃料是剛性支出分攤就大,其次港口必須較深,全球目前也就幾十個符合標準,如果停靠在深水港中轉那就又要增加支線轉運費了。”

hk富豪多少都有沾港口貿易,這些基本原理一說就懂。

但還是掩飾不住他們動心的表情,紛紛交頭接耳。

更是對老李佩服有加。

畢竟李半城穩準狠的下手鵬圳東區深水灣建碼頭,不得不說他確實有眼光。

可能這也是他特別在意讓衛東為什麼會推動超大型集裝箱貨輪的原因,畢竟西區碼頭現在還不具備這樣的泊位實力。

誰知讓衛東居然說:“膽子要放大點,既然都超巴拿馬級了,那就朝著儘可能大去做,一萬五千箱都肯定不是終點,只要運量足夠大,那就朝著兩萬甚至更多去搞定,全力給歐美國家,尤其是花旗做服務嘛。”

他這種口吻在八十年代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

不可能追得上歐美髮達國家,天經地義的就該付出更苦更累的勞動,源源不斷的給歐美代加工。

但後半截完全沒沒常識,跟他熟悉點的老亨、錢伯他們已經開始笑罵:“你知不知道巴拿馬型船的噸位就在六七萬噸,稍微超出就十萬噸級,一萬五千箱起碼就得十六萬噸以上了,全球都沒多少廠家有生產這類的能力。”

讓衛東卻無所謂:“多大個能力,集裝箱船的技術含量也沒那麼高,不要動不動就覺得是工業皇冠上明珠,那都是為了賣高價的吹牛逼,有本事去搞到技術,找內地船舶廠給你生產,我保證成本還能打下來一截,這臺岸機的思路我覺得就非常好。”

明顯能看到又有人對這個思路動心。

光是臺岸機就看得出來,七八百萬美元的機械裝置,關鍵部件、所有架構方案都是國外成熟進口,但國內做出來就打對摺。

造船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歐美髮達國家現在已經不願吃這種苦,所以把產能塞給了日韓。

如果能在內地展開這種國際造船業務,似乎真的有搞頭。

有人想建碼頭穩穩收租,有人就想擁有大船放租,自然也會有人想造船賺錢了。

這時,站在航母上也能看見不遠處的碼頭上岸橋開始嫻熟的吊起箱體轉運,很快黑珍珠電話撥打過來:“老細,沒問題,他們這種岸橋的質量確實沒問題,我們再申請駐紮兩天深入瞭解情況。”

李半城就又搶先下定決心:“十臺,現在就簽約下單十臺岸橋,用於hk國際集裝箱碼頭,然後明年再訂十臺給初步完成的東區港碼頭……”

實際上一座成熟的大型集裝箱碼頭有幾十臺岸橋,才能同時滿足多條貨輪裝卸工作。

一排岸橋圍在一條巨型貨輪邊的樣子,就跟手術檯似的。

hk目前的國際集裝箱碼頭主要就是李半城的產業,岸橋都有很大缺口。

其他人一聽,連忙紛紛下單履約。

讓衛東連忙叫秦羽燁把預先準備的草簽合同拿過來給老闆們簽署。

自己轉頭對李半城也是這樣正面回應:“我推薦陳文亮造大型集裝箱船,是基於我對內地市場和經濟發展形勢的看法,由內地朝著北美、歐洲長途運輸集裝箱的需求將會激增,如果三五年這個需求點到來後,才手忙腳亂的開始造船改進型號,沒準兒這市場就被人搶走了,上個月我也在滬海花了很多時間陪同專家遞交了關於深水港遠洋碼頭的選址方案,這就是個最明顯的訊號。”

其他人都聚在旁邊豎耳朵。

在這個沒有網際網路隨時傳播海量資訊的時代,李半城聽見這也吃驚了下:“滬海很有魄力啊。”

讓衛東點頭:“滬海的確擁有連線長江航運轉口全球的優勢,但我想鵬圳、hk才是整個粵東地區的出口港,包括這次邀請體育品牌北上了解工業園區,也是希望他們能建廠代工,越多這樣的廠家來珠三角建廠生產,就有越多的出口貿易貨品。”

李半城慢慢點頭。

他是不會推動製造業的,曾經以塑膠花廠起家的他,深知製造業的艱辛薄利,尤其出口貿易,稍有利率波動就會賠得底兒朝天。

所以只專注在房地產和碼頭等各種坐收穩利產業上。

現在遠眺一片忙碌的海岸線。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