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後,我成了科技教父

第51章 有技術就是任性

“小沙小沙,替我將【基於端側和助理ai的個性化資訊獲取演算法】上傳至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的開源社群。”

這個演算法模型與原本的平臺推薦演算法從根本來說就上是相悖的,理論上使用者的助理代替的就是使用者本人,代表著使用者本人的想法。

但,另一方面,助理ai也是企業開發的,比如小沙,就是白駒科技所開發,開發公司是否會在助理ai中塞自己的私貨?小沙裡邊郝成當然沒有夾帶,但得別人信!

而且,資訊的推薦和獲取,真的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

如果是平臺推薦這種模式,還只能控制自己的平臺,而基於助理ai的這個資訊獲取等於是代替使用者把控了全渠道。

這樣的一個東西就更敏感了,郝成自然無意去掌控或者操控什麼輿論。

仔細思考之下,他決定在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開源社群將整個演算法直接公開。

當然,開源的只是資訊獲取的演算法,這個演算法與助理ai共同作用,根據使用者設定的規則、同時結合使用者行為習慣以及喜好進行資訊的主動獲取。

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針對單獨觀點精準夾帶私貨的任何可能。

至於不精準的私貨,可以不用考慮,一是針對性有限,效果絕對不會好。

二是,如果非要搞夾帶,那就得從模型本身的輸出下手,這樣的話搞不好就會把自己精心訓練的模型搞壞,為了一次的私貨,肯定是得不償失的。

當然,這裡邊有一個最大的悖論,那就是,你開放了別人就會用嗎?

就算拋開夾帶私貨的事兒不談,付費推流本身就是巨大的利益,平臺肯定是不可能放棄的。

更何況流量就是話語權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第四權”也是很誘人的。

這東西讓平臺主動去用去對接,那從根兒上來說就是不現實的!所以,這也只是郝成的第一步棋。

“這第二步,小沙,幫我寫一篇文章,題目就叫《我的喜好究竟被誰在把控著?隱藏在大資料與ai推薦背後的黑暗!》”

雖然是週六,郝成終究還是沒有休息成,又被迫開始工作了:“證據就擺你今天監測到,攻擊我們的這些東西,從源頭到平臺到使用者,從產生到加工再到推流,把鏈條全給他們揭開!”

“還有,給所有的小沙使用者發一條調研:你希望你的資訊獲取渠道被各個平臺掌控嗎?你自己都遇到過情形,提供相關資訊和證據,送一個月會員!”郝成最後給小沙交代道。

……

郝成覺得自己操碎了心,其實原本這些應該是監管的職責。

但在科技領域,監管事實上是處於極度兩級分化的狀態:一方面是一刀切的封,一刀切的牆。

但同時在某些領域,監管卻是長期失位的。

就比如,網站、app、演算法之類,監管部門能做的就只是一個備案,備案能幹什麼?就是出問題了能找到人!

那出問題之前呢?監管完全失去位置。

為什麼?因為行業高階的人才全都在企業,別人在做什麼,怎麼做的,監管部門壓根就不懂,看都看不懂的情況如何去監管?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