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這資料做的不就很好?”郝成讚歎道:“在原來公司的時候,跟你共過幾次事兒,那個時候我就發現了,你是一個極其認真的人,細緻縝密。
“這是優點,不過這種優點跟計算機跟ai比好像就不算什麼了。但是,當時我讓曹松聯絡你的時候就跟他說了,你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思維很獨特,往往能從其他人看不到的角度、別人想不到的方法快速的定位和解決問題。
“也不知道為什麼你這次就犟住了,不過,這思維一開啟,你就給了我一個驚喜,ai輕創業,非常好。”
“這都是……”韓子傑急忙解釋。
“我知道。”郝成擺了擺手,打斷了他:
“曹松對ai理解和應用的思維給了你啟發,但是你從這一段時間創業者的共享中總結出來的這一整套關於ai輕創業的理念、邏輯、方法以及系統甚至都可以算作是標準化的流程,這是他做不了的。”
郝成覺得自己也算是有識人之明瞭,人盡其用。
不過,他還是小看曹鬆了,這傢伙不顯山不露水的,除了能帶技術團隊之外,竟然管理能力也不錯。從他這次去點撥韓子傑就能初見端倪,上位者的邏輯這操作簡直就是。
在原公司幹了好幾年都還只是一個小職員,這是被埋沒成了啥樣啊,不過那個時候,他好像也沒表現出什麼特別突出的能力來。
環境真的是能改變人吶!
……
“小沙小沙,研究一下這份報告。”韓子傑離開後,郝成直接喚出小沙,他有一種預感,這個絕對能觸發【醍醐灌頂】。
【小沙記錄中!】
“沒有了?”郝成疑惑道:“你沒有醍醐灌頂嗎?”
【“醍醐灌頂”的條件極為苛刻,一方面需要觸動微意識體的知識盲區,另一方面也需要微意識體具有相近融合的模組才能達到。注意這兩個條件是必要非充分條件。】
這個時候小沙已經開始解釋了,不像最開始的時候,這類問題那都是一問三不知的。
【那是因為,您已經具備了微意識體融合的相關知識。】
郝成明白了,他得知道微意識體,得知道融合的知識,如果他連這個概念都不知道的話,相關的話題小沙就像被關鍵詞遮蔽了一樣,是不會告訴他的。
而所謂“醍醐灌頂”的條件,郝成也明白了——那就是得是小沙不存在的能力,但是還得有融合相關基礎。
就拿人來說,你給了他一套高中的知識庫,得是他從前沒接觸過的,同時還得有一個基礎,那就是初中的他都掌握了,否則也學習不了。
大約是這麼個邏輯。
至於必要非充分,那意思很明顯,就是你達到了前兩個,也不一定能觸發“醍醐灌頂”,真坑。
郝成似乎也理解了,開放給使用者訓練小沙也好幾天了,使用者們玩兒的是不亦樂乎,但真正能起到有效作用的幾乎沒有,原因竟是這個!
“那今天的這個報告,對你來說就沒有任何作用嗎?”郝成還不死心,既然他平時幾乎已經把小沙當半個人,當成助理在對待了,於是就直接問它。
【小沙本身就有超級的資訊整理、理解能力,而且我曾利用ai可控方向的關鍵因子進行過一次升級,對規則、流程等相關方面的能力有加持。
【小沙有過創業指導能力方面的專業增強,對ai輕創業也有一定的幫助。結合ai輕創業這份商業方案,小沙可以勝任它的具體執行。】
“是我狹隘了!”郝成一想也是,本身都這麼強了,還進行了那麼多次的專業能力增強,負責實施一個方案,本就該沒有難度:“我也把你當成死板的ai了,都忘了ai訓練提升最重要的手段——融合這件事兒。”
還別說,這個時候,小沙沒有被“醍醐灌頂”,郝成倒是被“醍醐灌頂”了,他對微意識體的能力融合突然就有了更深層次的一個理解——類人!類人這個詞,在2024年其實已經被做智慧駕駛的幾個新勢力車企給說爛了——什麼端到端智慧駕駛,更類人之類的。
原本郝成還覺得很厲害,但是跟微意識體一比,他們的類人簡直就是小兒科——真要算也是結果更類人,而不是決策方式類人。
更何況,結果類不類人也都還兩說著呢,所謂類人只是一種宣傳手段罷了。
但是微意識體的融合提升,這個“類人”,真的就是跟人融會貫通學習知識是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的,從源頭上就“類人”。
“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郝成琢磨著:“人,是學一點融合一點,當即提升一點兒。而微意識體,除了這種漸進提升之外,還有一種獨特的方式,那就是分別訓練兩個,最後再融合。”
郝成將相關的思考完整的記錄下來,作為積累。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