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鑑寶:我真沒想當專家

第101章 能賣給誰?(加更:感謝書友的月票支援!)

商妍又指了指佛陀手中的經文:“這是梵文吧?”“對,巴利語,建立於公元前三世紀,為古梵文分支。起初,只是古印度中部地區的方言,但到公元后,被南部上座部(小乘佛教)尊奉為聖語,即佛陀的語言……”

“這經呢?”

“貝葉經,即寫在貝葉上的經文,類似於中國晉及以前的竹簡。但在印度,這種葉子極少,所以專門用來書刻佛經……經文內容為《四分律》,為上部座《律藏》部分,”

林思成侃侃而談,老闆夫婦面露喜色,方氏三姐弟更是雙眼放光。

方靜姝,就最小的妹妹沒忍住:“貝葉經,是不是大雁塔裡也有?”

林思成點頭:“有!”

而且還不少。

唐三藏從印度取經六百五十七部,有五百二十六部都是貝葉經,如今大半都珍藏在大雁塔第三層。

除此外,第四層還珍藏有三藏並經文一併取回的一百五十粒印度高僧佛舍粒,八樽金銀佛像,並三藏親筆手書《大唐西域記》手稿。

而且這還只是第三層和第四層,其它五層並地宮寶物更多。所以,大雁塔真不爛慫……

三姐弟看了看林思成,又對視了一眼。

來了五六趟了,專家請的不少,但第一次有人說的這麼全面?果然,人不可貌相。

商妍也挺高興,頗有幾分自得:看吧,我沒說錯吧:我說他行,他肯定就行。

再想想林思成的論斷:明早,宮廷雕刻風格,雞翅木,貝葉經……當然,只是木刻仿貝葉經,但刻的卻是古梵文。

最關鍵的是,品相還這麼好,等於把“有價值”、“好值錢”的屬性全迭滿了?方靜閒猛呼了一口氣:她不怕東西貴,就怕遇到贗品。

和商妍對了眼神,她又看了看老闆,正準備問價,林思成點了點佛像:“等會,我還沒說完!”

怔了一下,方靜閒和商妍對視了一眼。

商妍給了稍安勿燥的眼神,又看著林思成:“不急,你慢慢說!”

林思成當然不急,慢條斯理:“東西沒問題,雞翅木佛像,也確實具有明早宮廷雕刻風格,時間也對:距今至少五百年。但造型不對,地點也不對……先說材質:雞翅木……

明《格古要論》:鸂鶒木出西番,內有蟹爪紋……西番作駱駝鼻中絞子……所謂的西番,在明代指的是藏民和其相鄰的緬甸牧民。等於在當時,這東西是給牲口帶韁繩用的……

說白了,雞翅木在明代不值錢。要問從什麼時候開始貴的?清末民國的老八旗:睡紫檀、坐酸枝、入藥黃花梨、器皿雞翅木……”

林思成把佛像轉了一圈:“再看工藝和風格:確實具有明早宮雕風格,但只是部分。另外一部分,則揉合了明朝宣慰(羈縻)時期,緬甸瓦漢王國時期南傳佛教的藝術風格:即瘦而雅……

當時,從洪武到宣德,短短的四十餘年間,緬甸就先後嚮明朝朝貢了三十餘次,平均一年近一次。幾代皇帝龍顏大悅,什麼都賜:綢、茶、瓷……以及各種工藝及科學技術。

所以,當時也是緬甸科技、工藝大發展時期。所以不只是木雕,包括建築、繪畫、音樂,只要是保留下來的,都具有濃郁的明代風格……

再說回這樽佛像:說多了可能不太好理解,我就說一點:國內的寺廟中,有沒有見過這麼瘦的釋迦摩尼像?”

方靜閒怔住:類似風格的木雕倒是見過不少,像仕女、書生,都是大致的風格。

但佛像?好像,確實沒見過這麼瘦的?

而歷朝歷代佛雕:漢長於飽滿,唐長於肥腴,宋長於樸實,元長於粗獷,明長於柔美,清代厚而僵……但這一樽,卻瘦而骨感?越想越覺得林思成說的有道理,她猛的抬起頭:“還有沒有?”

“有!”林思成指了指經文,“藏傳佛教是七世紀,由松贊干布的印度王后尺尊公主傳入,當時帶來的是紙質經書,且為笈多梵文,相關文獻中都有明確記載。

所以藏傳佛像上,不可能雕巴利語的貝葉經……而全世界,只有印度本土和泰、緬的南傳佛教,才會用巴利語,才會用貝葉經……再說一點……”

林思成照著佛像,做了一個一手託物,一手下垂的手勢:“這種姿勢,源於南傳佛教的託缽佛,既為釋迦摩尼的七化身之一,象徵化緣佈施……

唯有在緬甸瓦漢王朝時期,才改託缽為託經,意為度法……但存在時間極短,大概七十年,瓦漢王朝遷都勃固改為勃固王朝後,又從託經改為託缽……

但不管改成什麼,只有一個名稱:星期三佛:……說準確點,泰緬兩地的信徒一週中的每天拜的佛不一樣:這一樽,只有星期三才會拜……

所以,這是一樽雕於明早時期,隸屬大明藩屬國,既緬甸瓦漢王朝的南傳佛教星期佛佛像……和漢傳佛教、藏傳佛教沒任何關係。”

三姐弟聽的一臉懵,怔愣了好久。

突然,方靜閒反應了過來:“南傳佛教在國內有沒有信徒?”

“有!”林思成點頭,“只限雲南西雙版納和周邊一些縣市……但有一點:只尊佛陀,也就是釋迦摩尼,其它神一概不認,也不管你是星期幾!”

方靜閒愣住,臉色由白轉紅,又由紅轉青:國內連信徒都沒有,這東西如果買回來,能賣給誰?。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