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誰還當演員

第711章 戛納親兒子

“第66屆戛納電影節26日閉幕,第二次入圍主競賽單元的東大導演李明洋憑藉影片《小姐》將最高獎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攬入囊中。”

“戛納親兒子!李明洋!”

“自1997年今村昌平作品《鰻魚》以來,時隔16年再次有亞洲導演作品榮獲金棕櫚獎。”

“繼霸王別姬,20年之後,東大導演再奪金棕櫚!”

“李明洋連續兩年入圍戛納金棕櫚,兩提兩中,最佳編劇獎和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第66屆戛納電影節,亞洲第一導演李明洋的封神之路!”

“大爆冷!小姐摘金棕櫚。”

……

第二天,關於小姐榮獲金棕櫚的新聞,如雨後春筍般,席捲全球。

在亞洲地區掀起前所未有的熱度!

李明洋戛納親兒子不脛而走。

媒體眼中的戛納親兒子很多,比如東大的賈樟可、日本的是枝裕和、土耳其的錫蘭和巴西的walter。

還有16歲寫劇本,17歲拍電影,19歲憑藉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拿下戛納三項大獎。

有著“戛納親兒子”之稱的澤維爾·多蘭。

不過在法國人眼中,戛納親兒子是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9年,26歲的史蒂文·索德伯格憑藉電影《x、謊言和錄影帶》獲得第42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

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金棕櫚獎得主!

而李明洋的出現,打破了這位親兒子的記錄。

24歲的金棕櫚獎得主,還是東大導演!

外媒對這一結果驚訝萬分,都瘋了。

瘋了一樣質疑戛納的公平性!

法國影評人協會主席魯耶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質疑戛納評審團:憑什麼把最高榮譽金棕櫚頒發給韓國影片《小姐》,而好評如潮的《阿黛爾的生活》卻顆粒無收。

“我對今年戛納的獲獎名單大失所望,一部還算可以的電影《小姐》居然擊敗了更優秀的作品——《阿黛爾的生活》和《醉鄉民謠》,這簡直是對電影美學的漠視。”

魯耶的言論收穫不少支援,其中大多來自法國電影業內人士,有人評論稱,這是因為評審團自身水平不夠,“畢竟,每年都有入圍片因為評委們的業餘而失望。”

斯皮爾伯格都被罵了。

“多數評審團成員都不是真正的電影愛好者,為了獎項能夠服眾,是應該重新考慮挑選電影史學家和資深影評人來擔任評委了”。

戛納電影節落幕,該電影節每年都會遭到非議。

小姐的非議,比往年金棕櫚影片更多,更猛烈。

很正常。

畢竟小姐是亞洲電影,李明洋最後的中文發言,自詡東大導演,別說西方媒體了。

就是棒子媒體也是陰陽怪氣的。

國內……國內更是一團糟,無數網友替老謀子打抱不平。

失敗的張昭和老賈在昨天釋出會上,話裡話外全是替老謀子可惜。

對這屆戛納電影節很失望。

把歸來一頓猛誇,號稱東大第一max藝術片。

搞起了歸來的營銷。

老謀子全程不說話,鞏莉全程不說話。

反而一向少言寡語的陳到明被推到了臺前,回答記者的問題。

陳到明的說話藝術,很另類。

很劉邦!

雷聲大雨點小。

每句話都說的很重,再配合正氣凜然的臉。

感覺在為某人發聲,但仔細一想又不是。

微博上,老謀子以前的豐功偉績又被扒了出來!

其中一個叫‘張一謀為何被稱為國師’的微博寫得是真好。

“過去二十多年來,張一謀導演一直是東大電影無可爭議的第一人,他奠定了東大藝術電影在國際電影的輝煌,又開啟了東大商業大片時代,堪稱東大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張導早年在歐洲三大電影節連戰連捷,以非凡的藝術才能,先後獲得兩座威尼斯金獅獎(《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一座柏林金熊獎(《紅高粱》)、一座戛納評委會大獎(《活著》)、一座戛納技術獎(《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一座威尼斯評委會大獎(《大紅燈籠高高掛》),一座柏林銀熊獎(《我的父親母親》)。

也讓葛優和鞏俐分別加冕戛納影帝和威尼斯影后。

一部《活著》就夠東大導演學一輩子!

這些作品為國際電影界開啟了認識東大的視窗,也為東大電影贏得了世界級的聲譽,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國際影壇對東大和黃種人的偏見,澤惠當時後世無數的同行與後輩。

一部《活著》就夠東大導演學一輩子!

當國門開放,香江商業片和好萊塢大片相繼來襲的時候,同輩和後輩導演們還都在繼續追隨早年張一謀的腳步,拍攝各種鄉土題材影片,一門心思去國際爭獎。

因此在票房競爭中,被好萊塢和港片打得一敗塗地,競爭力甚至比不上錄影廳和dvd。

各大院線奄奄一息,電影院都不知拆了多少。

新千年伊始,眼看剛剛起步的東大電影市場,就要步了灣灣電影和本子電影的後塵,一邊是藝術電影在國際屢屢獲獎,一邊是本土市場幾近乾涸,無人問津。

此時又是張一謀導演,懷著對東大電影的責任感,以敢為天下先的無畏精神,不計個人譭譽,從零開始改弦更張,拍攝出一部在東大電影史上意義無與倫比的《英雄》。

該片不止是在國內獲得的年冠紀錄,保持4年後才被他自己的另一部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更新,而且以3100萬美元的成本,在北美、日韓等世界各地都登頂票房冠軍(英雄是華語影壇唯一的北美兩週票房冠軍),

在全球收割票房合計1.77億美元(14.5億元人民幣)。

而且還獲得奧斯卡外語片提名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以及柏林電影節的特別創新獎,被包括《時代》週刊在內的多個世界權威媒體,評為年度世界最佳影片。

從此開啟了華語商業大片時代,真正拯救了整個東大電影,功勳蓋世,惠澤至今。

然而,也正是《英雄》票房和口碑的巨大勝利,讓無數從業者和自詡為“公知”的文青影評人,對張一謀導演的成就在“羨慕嫉妒恨”之餘,更必欲除之而後快。

在那些文青影評人看來,張導不再去拍反映東大落後面貌的鄉土文藝片,而改拍獲得巨大票房成功的商業大片,便是“一心賺錢,背棄藝術理想”;

張導在影片中倡導的家國情懷,對一代偉人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國家,奠定我華夏民族千秋基業的崇敬,更被那些懷著對體制深刻不滿的“gz”影評人們解讀為“屈從權力、獻媚體制”,是以大批特批。

更有許多追名逐利之徒,則純粹就是把批判和抹黑張導這個東大電影最傑出代表,當作了彰顯自己眼光、見識如何高明的手段。

早年網路尚不發達,紙媒仍有相當影響力,廣大公眾對電影的認識也有所欠缺。

這些從紙媒駕臨網路,喜歡在雲山霧裡裝腔作勢的“影評人”們,也相當程度上掌握了評價電影的話語權。

於是在他們的所謂“影評”中,《英雄》《十面埋伏》這些在國際影壇頗受好評、獲獎和提名無數、海外票房更遠高於本土票房的作品,居然都成了堆砌色彩、劇情套路、故事蒼白的“爛片”!”

接著就是擺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金陵十三釵的票房、口碑、提名、入圍獲獎紀錄。

洋洋灑灑上千字。

“有史以來,所有華語片在奧斯卡獎總共只有七次提名,其中張一謀一人就提名三次,(另有李桉作品提名三次,陳凱子《霸王別姬》提名一次)。

所有華語片在金球獎,總共只有12次提名,其中張一謀一人提名五次。(另有李安提名四次,陳凱歌提名兩次,周星馳《功夫》提名一次)。

這些本是極高的成就,竟也被某些鍵盤“影評人”嘲諷成“一門心思要拿奧斯卡,簡直不自量力”。

至於其餘所有被“文青影評人”吹上天的“港臺文藝大導”,楊德桉、侯孝先、墨鏡王、蔡名亮、許安華、徐客等,以及內地導演中最受影評人追捧的姜聞和賈樟可,所有人加起來,奧斯卡提名次數為0,金球獎提名次數為0。

而這些影評人背後,更不知有多少眼紅張一謀成就、一心要扯他下馬、取而代之的電影界同行在推波助瀾。

據說,日本nhk電視臺拍攝過一部講解東大電影的專題紀錄片,裡面的許多自命不凡的電影導演,但凡碰頭開會時,天天討論的話題,就是如何換著新花樣,去黑張一謀。

奧運會上,黃鐘大呂,煌煌史詩,五千年輝煌燦爛文明,如畫卷一般鋪展,不但震驚世界,激發了無數網民自發的愛國熱情。

愛國網友們的聲音才逐漸佔據上風,歷時數年的激烈交鋒,到2012年後,我輩愛國者才終於逐漸佔據了主流。

這一場沒有硝煙的輿論戰,大而言之,可以說關係著國家民族命運,短兵相接、刺刀見紅。

張一謀導演更從一個純粹的電影人,不但變成了一個為國為民操辦典儀的巨匠,而且昇華成了一個向全世界弘揚中華文化的藝術大師。”

太長了,這小作文洋洋灑灑上萬字……

真的能吹啊!

把老謀子都吹成聖人了!

老謀子不是聖人,他也有七情六慾!

這文章要是戛納閉幕式之前發,老謀子連拿獎的機會都可能沒有。

現在發出來,一來為了《歸來》營銷,二來壓他!

金棕櫚在手,亞洲範圍內能壓他的屈指可數!

拿老謀子壓他,還是沒問題的。

他太年輕了,資歷不夠,特別純的戛納系,都親兒子了。

不過看到這篇長文,明顯是早有預謀的。

李明洋懷疑老謀子要是拿了金棕櫚,就會拿這個長篇小作文洗白自己。

把自己塑造成東大電影的精神圖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