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清晨,吳宸一行人結束《活埋》拍攝,乘飛機返回洛杉磯。
下午三點,市區一家酒店會議室,落地窗外陽光刺眼,十幾家媒體擠滿長桌。
傑森·布朗姆特意邀請了幾家主流影評雜誌,而《好萊塢報道者》《綜藝》等媒體則自發前來,記者們手持錄音筆嚴陣以待。
因為傑森·布朗姆已經把訊息傳遞出去了:《活埋》拍攝僅用時15天.一部全程發生在棺材中的驚悚電影,本就充滿挑戰,而如此短的製作週期更是讓外界議論紛紛,在加上吳宸來自中國的身份,不少媒體和毒舌影評人早已磨刀霍霍。
吳宸一身休閒打扮隨意坐下,貝爾和傑森分坐兩側,氣氛微妙。
開場寒暄後,《好萊塢報道者》的記者率先發難:“吳,這部電影真的只拍了15天?這聽起來更像是一個營銷噱頭,而不是一個能夠保證質量的創作過程。
您如何確保這樣短的時間裡,電影不會淪為草率的作品?”
吳宸微笑著聳肩:“電影的好壞不取決於拍攝時間的長短,而是取決於執行力。
庫布里克可以拍一場戲100多遍,但《活埋》有99%的鏡頭都發生在一個棺材裡——我們沒有複雜的排程,沒有上百人的群演,只有演員、攝影機和劇本。
15天,足夠了。”
顯然這樣的回答並沒有打消質疑,《紐約時報》的記者緊接著丟擲另一個問題:“眾所周知,一些爛片最典型的標誌就是拍攝週期極短。15天拍完的電影,要麼是ppt幻燈片風格,要麼是那種根本沒時間打光、剪輯粗糙的低端電影。你怎麼看?”
吳宸故作恍然,點了點頭,慢悠悠道:
“哦,難怪我看某些電影花了一兩年拍完,結果我還是在電影院睡著了,原來是因為打光太完美、剪輯太精細了?”
隨後掃視全場,語調一轉,帶著幾分揶揄:
“再說了,如果一部電影光靠拍攝週期長短就能決定好壞,那《天堂之門》是不是應該成為影史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聽到這個公認的“災難級電影”的經典案例,在場不少記者忍不住笑出了聲。
記者們有的拍手,有的低頭竊笑。
見正面突破無望,有人將火力轉向克里斯蒂安·貝爾:
“請問貝爾先生,15天的拍攝會不會讓表演變得倉促?畢竟這部電影全靠您的個人表演支撐,您有足夠的時間進入角色嗎?”
克里斯蒂安·貝爾揉了揉太陽穴,看向吳宸:“導演,我入戲了嗎?再拖幾天我會不會死?”
吳宸聞言,忍俊不禁,配合默契:“可能會死掉,我和傑森估計要被按以謀殺罪進監獄”
吳宸和貝爾兩人戲謔又帶點幽默的發言,會議室笑聲炸開。
隨後貝爾一本正經地朝著影評人喊道:“所以,兄弟,你應該問的是我有沒有在15天裡活下來。
我基本上每天都在窒息、尖叫、崩潰.拍完之後,我懷疑自己能不能再演一部正常的電影”
釋出會以一場漂亮的勝利收尾。
當晚,媒體文章刷屏。
《好萊塢報道者》標題刺眼:【吳宸《活埋》15天殺青,快槍手還是天才?】
《綜藝》寫道:【21歲中國導演再闖好萊塢,15天拍片挑戰極限】
更有媒體直言:【下一個ang lee?吳宸用實際行動證明低成本也能玩出花。】
訊息傳開,不少美國本土影迷都忍不住評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