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冬日的寒風在波茨坦廣場上空呼嘯而過。
波茨坦廣場,這個柏林的文化與商業心臟,此刻正因即將到來的電影節而變得格外熱鬧。
電影節的巨幅海報高懸在柏林電影宮的正門,預示著這場電影盛宴的臨近。
在電影節的辦公大樓內,一間燈光柔和的放映室裡,選片委員會的成員們正圍坐在一張長桌前,桌上擺放著咖啡壺和一盤精緻的點心,牆上掛滿了歷屆獲獎影片的海報。
柏林的選片委員會由多位資深影評人和電影人組成,其中包括首席選片人瑪麗·皮埃爾·杜克和德國影評人彼得·克勞斯等人。
他們正在緊張地篩選最後一批送審影片,螢幕上的光影映照在他們專注的臉上,時而點頭,時而低語。
螢幕此時播放著《活埋》的送審版本。
起初,幾位評委只是隨意觀看,但隨著劇情展開,他們的表情逐漸凝重。
瑪麗·皮埃爾·杜克摘下眼鏡,揉了揉眼睛,低聲道:“這部電影來自哪裡?哪個導演?”
彼得·克勞斯檢視了一下資料後,才應聲道:“好像是好萊塢那邊送來的,導演,我看看,chen wu”
只是說出名字的時候,眾人對視一眼。
“這就是那部十五天拍成的電影?”
“看起來是的,單人獨角戲,封閉空間,卻拍得這麼緊張,太有創意了。”一位評委點頭稱讚。
“你們別說,我前些日子從中國的朋友那裡聽來一件趣事。
吳,就是這個《活埋》的導演和他們國家一個有名氣的導演打賭,打賭內容就是這部電影能不能進入柏林主競賽單元”
屋子裡頓時炸開一陣笑聲。
“確實很有趣,賭注是什麼?賭錢?”
“當然不是,他們賭的是客串角色。”那人攤手道。
瑪麗提議:“好吧,舉手表決,同意讓《活埋》進入主競賽單元的舉手.”
眾人紛紛舉起了手,《活埋》的獨特魅力幾乎讓他們一致透過。
幾天後,柏林電影節官網更新了最終入圍名單。
21部影片角逐最終的“金熊”,歐洲佔據了半壁江山,達12部之多,美洲(主要是美國)佔據4部,非洲和亞洲總共有5部作品。
在亞洲迅速崛起的韓國電影今年銷聲匿跡,中國代表作則是顧長未的《孔雀》以及臺灣的導演蔡明亮的新片《天邊一朵雲》。
當年張藝某《紅高粱》一舉拿下了柏林“金熊”,轟動世界影壇。
而當時作為《紅高粱》攝影師的顧長未,時隔十五年以導演的身份參加金熊獎的角逐,這彷彿是輪迴,業內對此熱議不斷。
當主競賽單元名單滾動時,吳宸的《活埋》赫然在列。
而且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考斯里克面對記者採訪,特意談及了對於《活埋》的看法:
“對吳宸的新作我極為震撼,這是本屆電影節競賽片中相當突出的作品!至於能否得獎,那是由本屆評審團主席羅蘭-艾默瑞奇帶領成員決定的事情.”
訊息一出不僅國內電影圈瞬間沸騰,就連好萊塢的媒體圈也如同被點燃的火藥桶,迅速炸開了鍋。
吳宸的《活埋》以15天成片的驚人速度和獨特的單人獨角戲形式,強勢入圍,雖然不算徹底顛覆了人們對電影製作的傳統認知,但確實讓人目瞪口呆。
當初參與《活埋》殺青釋出會的媒體們更是興奮異常,紛紛推出頭條報道:《好萊塢報道者》:【15天成片的《活埋》入圍柏林主競賽,吳宸用實力證明天才無國界!】
《綜藝》:【吳宸的《活埋》:從好萊塢到柏林,一部低成本電影的逆襲之路!】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