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旺哥,這位是?”
梁拉娣上下打量著林建,這麼英俊的年輕人,與何大旺是什麼關係?
“這是我侄子,林建。”
“哦,那不就是咱們廠裡的英雄模範嘛!今天中午西廠不是還給他開了表彰會嗎?”
梁拉娣立刻明白林建的身份,笑著說了出來。
“沒錯,就是他!今天我們爺倆打算回家喝兩杯,正好遇到你。”
梁拉娣心裡微微一顫。
“你們爺倆要喝酒,看到我為何停下?找我又有啥事?”
看著梁拉娣一臉疑惑的表情,何大旺笑著解釋道。
“拉娣你看,林建現在成了宣傳科的科長,穿了身綠軍裝,外人還以為他是保衛科的呢。
你不是擅長裁縫嗎?幫忙給林建做套新衣服吧,布票和手工費我來付。”
“好啊,今晚沒事的話,大旺哥就帶林建來我家,我給他量量尺寸。”
梁拉娣一聽有活兒接,臉上露出喜悅的笑容。
她作為一個單身母親,除了在工廠上班,還會利用空閒時間為別人修補或製作衣物,增加些額外收入。
一套新衣服需要十天半月完成,能換來三五斤糧票,這已經是不錯的生意了。
通常只是簡單的修補,頂多換兩三個饅頭的價值,但已經足夠讓她給孩子一頓飽飯了。
沒有哪個母親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因為飢餓而哭泣,甚至哭到嗓子沙啞,卻無能為力、連一口糧食都拿不出來的情景。
成年人捱餓一兩頓沒什麼大事,但絕不能讓孩子受這份罪。
“行,今晚我帶林建一起去,那就先告辭了,我們還得去菜市場買菜呢。”
“好,您路上小心。”
“嗯。”
寒暄完畢,何大旺推著腳踏車,帶著林建離開了鋼廠的大門,朝著菜市場騎行而去。
此時的菜市場幾乎沒有什麼新鮮蔬菜,但勝在價格便宜。
從鋼廠到菜市場,騎車大約二十分鐘就能到達。
路上,林建好奇地問何大旺:“大旺叔,您跟梁拉娣很熟悉嗎?”
何大旺已有家室,夫妻感情和睦,照理說他與梁拉娣不該有什麼交集才是。
“都是街坊鄰居,自然熟絡。
梁拉娣守寡帶著四個孩子,日子過得很艱難。
平時我媳婦兒常幫她照看孩子,家裡做衣服也找梁拉娣,她那手藝相當不錯。”
何大旺笑著說道。
其實每個女人多少都會些針線活,何大旺夫婦見梁拉娣獨自撫養四個孩子不易,便想著幫襯她一把。
“別看梁拉娣年紀輕,她的裁縫手藝可是頂呱呱。
你體格結實,長相不錯,晚上讓梁拉娣給你量量尺寸,做身新衣服肯定合身又好看。”
到達菜市場時,買菜的人不多。
何大旺買了只雞,原本還想買些豬肉,可下午六點多,豬肉早已售罄,連豬下水也沒有了。
六十年代,因物資匱乏,豬肉是稀缺品。
那時的人們吃肉偏好肥肉,而非瘦肉。
豬肉供應緊張,想買到得凌晨排隊。
通常,賣肉的商販要很晚才出攤,他們先處理各單位預訂的豬肉,剩下的才輪到普通顧客購買。
豬肝、排骨等部位要優先供給醫院和幼兒園,優質裡脊肉、肘子、豬蹄之類的則被各大廠子和單位食堂預定。
普通人只能買到普通的肉,以及一些內臟雜碎和骨頭。
一斤肉票能換三斤粉腸,才兩三毛錢一斤,五毛錢就能買一副豬大骨。
那時的人們生活艱難,一對豬骨分三次才能吃完。
先將骨頭上肉剔下,用骨頭燉湯,湯里加些菜葉和米,等湯燉好後再吃肉,甚至連骨髓都被吸得乾乾淨淨。
林建對此毫無感觸,隨便獲取一點情緒值,就能吃得心滿意足。
那時的生活不易,花錢按分計算,不像現在,隨便一頓飯都得二十塊起。
一隻雞、一斤香腸、一斤白酒、一斤豆腐和一棵白菜,冬天沒什麼菜,只能吃大白菜,不像現在有大棚蔬菜,冬天也能吃到新鮮蔬菜。
錢和票都是何大旺出的,他說帶侄子出來買東西,怎麼能讓孩子掏錢。
林建不好拒絕,覺得錢不多,回頭給何大旺一些好處就行。
把東西裝進網兜,林建騎車跟著何大旺回家。
何大旺的家在鋼廠後邊,是鋼廠給老職工分配的宿舍。
這些宿舍不是四合院,而是兩層的簡易磚房,一家住一間房,沒有隔間,外面有公共廁所和集體水池。
職工宿舍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分房,屬於老職工;另一種是暫住,工廠允許職工暫時居住,但需繳納水電費,工齡達到一定年限後可低價購買。
京都本地人都有自己的房子,住宿舍的基本是年輕職工,或者外地來的員工。
何大旺是外地人,退伍後進入鋼廠工作,因是首批員工且娶了本地妻子,得到了一個分房指標,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梁拉娣家就在那邊,一會兒吃完飯,我帶你去量尺寸。”
停好車後,何大旺指了指梁拉娣家的方向。
林建點頭應允,取下掛在車把上的物品。
\"大旺叔,天色不早,我得趕緊準備飯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