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宜遲,當機立斷。
右護法夏侯瑛祭出劍訣,背後九劍如孔雀開屏。
當中霧劍自行飛出。盤匝三圈,便有繚雲吞霧蟒裂劍而出。
劍靈獸傲然出世,自帶虎嘯龍吟鏗鏘劍鳴之聲。
“劍鳴”原指雌雄雙劍分離時發出的鳴響。據《列士傳》記載,楚王命莫邪鑄雙劍,劍成,莫邪留其雄,而以雌獻楚王。雌劍在匣中常悲鳴。南朝宋鮑照《贈故人馬子喬》詩之六即詠此傳說:“雙劍將離別,先在匣中鳴。煙雨交將夕,從此忽分形。雌沉吳江裡,雄飛入楚城。”後以“孤劍鳴”喻別後思念之切。唐代李賀《開愁歌》中“臨岐擊劍生銅吼”,宋代梅堯臣“胸懷如寶匣,夜夜吼生銅”,將金屬震顫聲與思念之情形成通感表達。後世詩詞中“劍鳴”常與“簫心”並置,形成剛柔並濟的修辭正規化。
繚雲吞霧蟒,通長十丈,金睛獨角。渾身金鱗乃劍身百鍊鋼羽毛紋所化。
千錘百煉,望之生畏。
紅信吞吐,嘶嘶作響。
“此蟒能吞世間奇毒而化為己用。”治療仙師程靈素仰見巨蟒,心生歡喜:“便是倒馬毒亦不能害其分毫。”
“說到底,便是劍上塗毒。”公主軍師李惠欣笑言:“劍靈獸乃裂劍而出,非同尋常。”
“軍師所言極是。”治療仙師程靈素將華山劍派小師妹嶽靈珊,小心置於地上。從師門乾坤藥匣中取金針數枚在手,施以獨門針灸之術。將深藏於五臟六腑深入骨髓之毒素,悉數激發。然後以“針灸八法”之引法,引入奇經八脈。
引法,引有引流、引領、引導之義。一般而言,是在與病位相距較遠處或相對處的穴位進行針灸,以引導經氣和調節經氣,也是選用針穴調和陰陽的一種特殊“調氣”法。大致分為:陰陽互引例,氣血分治例,標本虛例項,病位上下例。
陰陽互引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用陰經穴治陽經病,用陽經穴治陰經病;還包括上病下治,下病上治;髒病(陰病)取背俞(位於陽),腑病(陽病)取腹募(位於陰)等。
氣血分治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氣虛則掣引之,血實則決之。”馬蒔曰:“謂導引其氣。”決,決破其血。氣虛宜引經氣,血實則決絡血,是為針刺兩大治法。
標本虛例項,《靈樞·衛氣》曰:“下虛則厥,下盛則熱痛。故實(原作“石”,據《太素》《甲乙經》改)者絕(截)而止之,虛者引則起之。”說明十二經標本上下各有所主病症,屬實者當絕其根而止,虛者當引其源而起。虛者在起點(本)引之,實者在止點(標)絕(截)之。
病位上下例,《靈樞·刺節真邪》曰:“上寒下熱……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是上熱下寒,以下引上之法。《靈樞·五邪》曰:“邪在肝則兩脅痛……取行間以引脅下。”即為取以下部穴行間,引治上部病脅痛,是引而下之例。
此乃中醫所傳“外家針法”。
而天下武林“內家針法”,當以真氣注入,輔以斷經截脈之封穴針法,導引毒素向特定經脈匯聚。從而清除淤積在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內的毒素。正如經脈有血脈和氣脈之分。簡而言之,“內家針法”便是將毒素從血脈匯入氣脈,而後運氣大周天,排出體外。不參與身體新陳代謝,也就不會損傷臟腑要害。此亦是氣血二脈,相輔相成之真意。
而“觸之即死,沾之必亡”的倒馬毒,被真氣迫出體外的那一刻,才是最要命之所在。
如何防止毒氣擴散,毒害他人,繚雲吞霧蟒,便是此中關鍵。
待治療仙師程靈素引針導引完畢,右護法夏侯瑛並指一點,繚雲吞霧蟒張開血盆大口,將華山劍派小師妹嶽靈珊吞入。卻不送入腹中,而是含在口中。蛇信纏繞,毒牙空懸。牙上毒孔,吸力陡增。將上下顎並蛇信壓榨出的倒馬毒(真)氣,悉數吸入。
隨毒氣注入,獨角金睛綠波盪漾。繚雲吞霧蟒正在化解奇毒,收歸己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